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应用森林病理学原理,通过组织分离、室内外接种试验、孢子捕捉和固定样地病情指数连续调查和损失估测等方法,对樟子松枯梢病的侵染和流行规律进行了研究,为此病的有效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樟子松枯梢病是一种寄主主导性病害。病原菌即可在樟子松病树的叶、芽、枯枝、当年生和多年生种鳞上越冬,又可在健树的叶、芽、枝和当年生种鳞上越冬,具有潜伏侵染现象。种子不带菌,不能传播松枯梢病。初次侵染源主要来自前一年的病树上飞散出来的分生孢子,借风和雨水传播,可通过无伤和伤口侵入当年生嫩梢和针叶,也可通过气孔侵入寄主,无伤接种时不能侵入老化的梢部组织。其潜育期7~13d,繁殖期23~28d。 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5~35℃、萌发最适温度为25℃、萌发最适湿度100%。在PDA培养基上,有散光和常温条件下可产生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孢子飞散于5月初,病害在6月中旬和6月下旬开始,7月下旬至8月中旬为发病高峰,9月中旬为病害的终止期。 建立了病害发生的短期测报模型和材积损失率估测模型,确定了病害的防治指标和经济阈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