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怎样在不能确定的状态中活下去而又不至于被犹豫所困扰构成了现代人所冥思苦想的问题。这不是确切的科学知识领域的问题,中国人也没有神学思想,所以在中国这属于哲学探讨的范围,是对人们灵魂的分析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解释和指引,也就是对灵魂的拯救问题。道德承揽着这一责任,今日道德的终极价值应实现自身的变革、改造,以适应新时期人们灵魂上的诉求。审视今日人们生存状态的空虚、无意义,表露出道德本身还没有完成这一转变,失去了往昔引领时代精神潮流,作为人们精神支柱、价值依托的高贵地位。面对这种尴尬的处境,道德自身也进行着努力的反思,但是对道德教育的反思,最终指向的却是对道德灵魂的终极关怀,因为只有实现道德对自身的关怀才能实现对他者的关怀。一定的精神是一定思想意识的灵魂,而思想意识则是行动的指南。因而,在特定的社会活动中,精神是行动的动力之源,行动是为实现一定精神的“意向”而做出的努力和体现。有什么样的精神就有什么样的行动和行为。一定的精神对人们的思想意识、行为起导向作用。精神的特征之一就是其社会性即精神的具体内容一般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每个人的精神世界是各种精神的统一,比如,是求学精神、敬业精神、道德精神等的有机结合。所谓“道德精神”就是人们在道德领域的精神,其核心是其内在地包含着的意向即其指向、目标。道德精神决定着道德理想、道德观念、道德原则、道德规范、道德行为。可以说,道德精神在整个道德意识结构中处于最高层次,道德精神的“意向”就是道德的最高层次的追求、最根本的道德价值取向,我们在这种追求的过程当中寻找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当地震、海啸、旱涝等自然灾害,当文化侵略、地域侵略等人为破坏,当这些破坏性灾难在人们眼前连续上演时,人们在珍惜高度现代化成果的同时再次感受到了危机、焦虑、无意义。死亡最终把人的存在抹得干干净净,好像什么都未曾发生。生命有限,而总要去追求无限。人总是不断追问:生命的意义是什么?生、为了什么活着?对生命极限的询问,对无限的追求,在价值上使人类进入了终极关怀的境域。在内心深处我们渴望被某种无限大的力量拯救,我们需要终极关怀。它体现了对永恒的追求。人对无限和水恒的追求虽不一定能达到,但仍心向往之,并从中找到极大的精神安慰。对终极关怀最终指向了对终极价值的关怀。对终极价值的关怀表现为探寻意义的统一性,它是终极关怀的根本指向和目的,对终极存在和终极解释的关怀,都根植于对人类自身终极价值的关怀。对终极价值的关怀也就是力图通过对终极存在和终极解释的探求,确立人类在世界中的安身立命之本,为人类自身的存在找到一个最稳固的支撑点,奠定人类生命意义的根基,从而在最深的层次上确立人类在世界中的地位和价值,为人类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中的一切相对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准则提供根本性的依据和评价标准。它使人超越动物性本能,超越个体局限和人性弱点,将肉与灵的冲突,有限与无限的矛盾,往更高的境界联系在一起,使冲突与矛盾在更高的境界中得以化解,从而找到生存的意义,这是人生需要终极关怀的奥秘所在。本文正是尝试从教育哲学的视角,挖掘终极关怀思想之于道德教育精神的深层内涵,以终极关怀为切入点,对当前道德教育精神的失落与虚无等理论问题进行梳理探讨,试图从人性关怀出发,审视终极关怀和道德精神的内在联系,尝试把终极关怀的内涵和理念引入道德教育,以此来解决道德教育精神空洞无力等问题并提出建议,试图凸显道德教育的本真,焕发道德教育的魅力。本论文包括四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主要是说明了道德教育精神虚无的表现及原因。从社会现实和教育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总结现实生活中人们精神生活的困境以及学校道德教育的虚脱无力并找出问题的各种原因。第二部分是对道德教育精神虚无的反思。论述了西方宗教传统中道德教育的终极关怀思想和中国古代道德教育中人们的安身立命之本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总结出当今道德教育空洞无力的原因主要是道德灵魂的缺失,反思宗教终极关怀思想对道德教育精神的意义。第三部分进一步说明终极关怀思想对道德教育精神的意义,论述了宗教终极关怀的主要内涵以及局限性。第四部分论述了顺着终极关怀思想回归本真的道德教育精神。本部分主要论述道德教育的特点、道德教育精神的不可让渡性,只有实现道德教育的终极关怀才有可能回归本真的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