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男女平等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男女就业平等是实现男女平等最重要的核心内容。就业是民生之根本,是个人自我价值实现和自我完善的重要方式,是女性实现经济独立及获得自身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也是一个国家合理配置社会资源的重要体现。自建国以来,我国政府对就业工作极其重视,始终把就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要的政治任务之一,政府广泛调动社会各种资源,积极促进全民就业,并将就业作为考核政府部门和各级领导的重要指标。长期以来,我国对于就业的关注主要集中于总体就业规模及其总体就业率,而对职业性别分布失衡的问题关注和治理不足,在国民经济许多领域产生了大量男性职业和女性职业,男性和女性过度聚集于某些职业,导致两性在就业机会、职业地位、职业收入、职业发展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我国社会经济中广泛存在职业性别隔离,但人们对这一问题缺乏足够的警觉和认识。目前,我国政府和社会对于职业性别隔离仍然缺乏足够的重视,在政策制定和执行中缺乏社会性别意识主流,所制定的性别政策过于片面化和碎片化,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女性就业的困境。而社会大众则自觉、不自觉“理所当然”的把职业性别隔离当作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在当今语境下,新闻媒体仍然是我国性别不平等观念最大的制造者和传播者。而被隔离的职业群体也缺乏足够的自醒意识和法律意识,被迫接受这一不公平的社会现实。职业性别隔离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社会原因和个人原因,但其本质是某一性别群体受到不公平的对待,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中处于被歧视的地位。一个社会的繁荣和发展长期建立在忽视和损害某一性别群体权益之上的行为都是极不道义的,任何一个正义、公平、良知的社会都应正视职业性别隔离问题,使每一社会群体能平等发展和分享社会文明发展成果。论文基于1982-2011年间的大样本数据,对我国职业性别隔离的现状、程度、成因及发展趋势进行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治理职业性别隔离的政策建议及对策措施,对于促进我国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使用、树立和谐的就业理念、实现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资源强国的转变等都具有积极意义和参考价值。论文主要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对我国职业性别分布现状进行了系统分析。论文通过对1982-2011年我国行业、区域、职业等多层次、多维度的分析后发现:近年来我国城镇单位女性总体就业比例持续下降,在劳动力市场中未能获得与男性平等就业的机会,职业性别隔离正呈进一步上升趋势。女性在核心职业及一般行政事务职业中代表性过低,在这些拥有较多社会资源、较高职业声誉的职业中与男性存在较大的发展差距。女性主要集中于生产、服务类的职业中,男性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具有支配地位,女性与男性的职业发展存在较大的差距。(2)对我国职业性别隔离进行了多方法多维度测度。论文运用了D指数、Ds指数、Ip指数、Ox指数及A指数等5种职业性别隔离的测度方法,从行业视角、区域视角、职业小类视角及国际产业视角多维度多视角进行了测度分析。通过大样本的研究,获得了五份职业性别隔离指数表:1994-2011年我国行业性别隔离指数表、2003-2010年我国31个省份的行业性别隔离指数表、2003-2010年我国四大经济区域的行业性别隔离指数表、1982-2010年四次普查年份的164种非农职业性别隔离指数表、2003-2008年10个主要国家的国际产业性别隔离指数表。并对5种职业性别隔离测度方法进行了检验,为职业性别隔离的后续研究提供了借鉴和参考。多种方法测度结果表明我国职业性别隔离总体较低,但目前正呈进一步扩大趋势。男性职业的数量要远多于女性职业,职业性别隔离通常会在生理、技术、观念等方面对另一性别群体构成准入壁垒。国际产业性别隔离测度结果表明我国职业性别隔离与世界主要国家相比程度较低,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加拿大、韩国等发达国家间的职业性别隔离度相对较小且具有较高的稳定性,而印尼、埃及、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职业性别隔离指数波动较大。(3)构建了基于证据推理的多方法综合测度模型。为了对职业性别隔离测度方法更进一步研究,论文对影响D指数、Ds指数、Ip指数、Ox指数及A指数测度效果的准则要素进行了深入分析。不同的测度方法对于组成均等、规模不变、性别对称、转换原则、职业规模不变、性别组成不变等准则要素满足的程度不同,且在实际的测度过程中这些准则要素的影响是难以确定的。证据推理是解决此类不确定评估的有效方法,论文基于证据推理理论,构建了职业性别隔离多方法综合测度模型,利用证据推理理论中的递归合成法则对这些准则要素进行了信息融合,并利用IDS软件对我国省市行业性别隔离及国际产业性别隔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多方法综合测度模型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和合理性,能更好的反映职业性别隔离的程度。(4)提出了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职业性别隔离综合治理体系。职业性别隔离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而长期存在,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文化成因,职业性别隔离的治理是一项长期而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真正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社会发展主流,充分发挥多元主体的积极性,构建政府、企业、个人、工会、教育培训机构、民间组织、宣传媒体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综合治理体系,实现女性和男性的平等就业和平等发展,使每一社会群体都能分享社会文明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