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广州地区是登革热的高发区,本研究旨在通过运用中医辛凉解表化湿法治疗登革热湿热证,对其发热时间、发热疗效、中医证候评分、血分析、肝功能进行观察,以探讨中医辛凉解表化湿法治疗登革热的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将纳入的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与对照组。在隔离对症支持治疗的基础上,中药组加用辛凉解表化湿方治疗,按照定方用药,每次使用300ml水进行煎煮,煎煮至200ml,患者每日一次饭后温服。对照组不加予其他药物治疗。治疗时间为5天。在治疗前、治疗结束后分别记录患者的中医症候评分,发热时间(从发热开始至发热结束时间)、热度(最高体温)。在治疗前、治疗结束后提取患者血液进行血分析、肝功能检验。对纳入的所有登革热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发热时间、发热疗效、血分析、肝功能数据运用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得出其变化。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符合纳入标准者共70例,治疗过程中脱落10例,最终纳入患者60例,其中中药组33例,对照组27例。纳入的中药组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18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15例,经卡方检验,两组间无显著差异。纳入的患者中中药组的热度(最高发热体温)为39.1±0.61℃,对照组的热度为39.2±0.50℃,经t检验,两组间平均热度无显著差异。治疗前,中药组与对照组在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上无差异,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上存在明显差异,且中药组低于对照组。治疗后,中药组在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均较治疗前存在明显差异,红细胞比容上无差异;对照组较治疗前均无明显差异;中药组在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较对照组存在明显差异。中药组在ALT、AST与对照组在治疗前后比较均无差异。中药组患者的平均发热时间为5.54±1.54天,对照组的平均发热时间为6.33± 1.31天,经t检验,两组的平均发热时间存在显著差异。治疗24小时内,达到临床控制的中药组患者为5例,对照组患者为2例;达到显效的中药组患者为7例,对照组患者为2例;达到有效的中药组患者为20例,对照组患者为19例;无效的中药组患者为1例,对照组患者为4例。经Fish精确概率法检验,治疗24小时内,两组间的发热疗效评定无显著差异。治疗后,中药组的平均中医证候积分降至3.48± 1.46分,对照组的平均中医证候积分降至7.15±2.30分,经t检验,两组间存在显著差异。经计算,中药组的平均尼莫地平积分值为(78.56±7.14)%,对照组的平均尼莫地平积分值为(55.71 ± 13.95)%,经t检验,两组间存在显著差异。根据中医证候评分标准及患者的尼莫地平积分值,得出中药组中临床痊愈1例,显效30例,有效2例,无效1例,对照组中临床痊愈0例,显效4例,有效23例,无效0例,经Fish精确概率法检验,两组在显效率上存在明显差异。合并用药上,中药组使用解热镇痛药共有9人,当中有7人使用过1次,1人使用过2次,1人使用过3次,对照组中使用解热镇痛药共有15人,当中有9人使用过1次,3人使用过2次,2人使用过3次,1人使用过6次,两组经秩和检验后P<0.05,有显著差异,中药组的秩均值26.30,小于对照组的秩均值35.63,中药组使用解热镇痛药的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均有5人使用过1次升白药,两组比较P>0.05,两组间无显著差异。两组均无患者输注血小板。结论:辛凉解表化湿法治疗登革热在治疗24小时内无明显疗效,但可明显缩短患者发热病程,同时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症候,减轻患者的痛苦。另外,辛凉解表化湿法对于登革热患者的白细胞回复、中性粒细胞回复、血小板回复具有肯定的疗效,减少重症感染、出血等重症风险,但无法减轻登革热的肝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