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作为我国首次领衔负责的一项国际标准化护理术语制定的研究,本课题聚焦于孕期照护,研制孕期标准化护理术语。课题将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并在国际护士会“国际护理实践分类”项目研究组的直接指导下,构建“国际护理实践分类:孕期护理术语子集”,以推进孕期护理的标准化记录,促进不同国家、地区间有关孕期照护数据的共享和利用。研究方法1.构建孕期护理术语子集初稿。采用文献研究法,搜索数据库,了解国际护理实践分类术语子集的研制、使用情况;参阅世界卫生组织、美国、英国政府针对孕产妇护理所发布的照护指南,确定孕期护理术语子集所应涵盖的内容与范围;借鉴妇产科经典教材中对护理诊断、护理干预和护理结局的表述;采用理论研究法,构建孕期护理术语子集的理论框架;收集临床护理记录,采用内容分析法,获得孕期护理记录用语;依据国际护理实践分类术语开发要求,拟定术语。在此基础上,构建孕期护理术语子集初稿。2.确定孕期护理术语子集。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利用国际护士会这一专业平台,在世界范围内招募妇产科专家,就拟定的孕期护理术语子集初稿广泛征求专家意见。将经专家认可的孕期护理术语递交“国际护理实践分类”项目组,举行专家会议,对术语的表述按照国际护理实践分类术语开发指南以及世界标准化组织《健康信息学:护理参考术语模型集成》(ISO:18104:2003)的要求,进行术语的规范化确定、认可、编码,形成正式的“国际护理实践分类:孕期护理术语子集”。3.孕期护理术语子集的试用性研究。采用调查研究法,调查并分析中美两国护士在孕期护理术语子集使用上的差异,为孕期护理术语子集在中国的使用提供参考意见。结果1.研制孕期护理术语228条,其中,护理诊断69条;护理干预92条;护理结局67条。并以奥瑞姆自护理论为理论指导,构建孕期护理术语子集的理论框架:包含“正常的孕期改变(Expected Changes of Pregnancy)”和“存有危险的怀孕(Pregnancy at Risk)”两大部分,每部分包含生理维度(Physical domain)、心理社会维度(Psycho-social domain),行为维度(Behavioral domain),环境/知识缺乏维度(Environmental/Knowledge deficit domain)四个维度。2.正式形成“国际护理实践分类:孕期护理术语子集”一份。该子集将被国际护士会“国际护理实践分类”项目组认可并正式公开发行。子集新增添的57条术语,将被纳入2015版“国际护理实践分类”术语集。3.中美两国护士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中国护士除生理维度内的护理措施使用频率高于美国护士外,其余均低于美国护士;部分护理措施中国护士很少使用或者几乎不用。提示子集在实际使用时,需考虑地区文化差异,做出适当调适。结论本课题通过对“国际护理实践分类:孕期护理术语子集”这一国际护理标准术语的研制,了解了国内外护理信息学的发展情况、明确了护理标准化术语在护理信息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从观念、文化、实践三个层面分析了我国标准化术语发展滞后的原因;提出要促进我国护理信息学的发展,需在国家层面上加强政策的导向作用,制定有利于护理信息学发展的宏观政策,加大各级政府的资金投入力度并积极开展护理信息学的教育培训;在技术层面上,要发挥科研机构的促进作用,鼓励研究人员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研制和使用;在术语使用过程中,注意术语与本地文化的结合。并提出我国未来开展护理标准化术语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