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研究多模式CT指导下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安全性。探讨溶栓后患者血清MMP-9水平与出血转化的关系及MMP-9在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中的意义。方法:根据入选标准收集2010.10至2014.01在我院就诊的接受rt-PA静脉溶栓的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97例。根据是否行多模式CT检查将患者分为多模式CT组与时间窗组,在溶栓后24h或病情变化时复查头CT。据头CT片判断有无出血转化,并根据CT结果和临床症状体征对出血转化进行分型;采集患者不同发病时间段(溶栓前、溶栓后24h、溶栓后3d、溶栓后7d)的肘静脉血,检测并记录不同时段血清MMP-9水平,同时以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血清MMP-9水平作为基线参考,血清MMP-9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法检测。比较两组溶栓患者出血转化的差异;比较不同时段血清MMP-9浓度在HT组、non-HT组及正常对照组的差异;并对两组患者中并发HT者不同时段血清MMP-9的浓度进行比较。结果:本研究共入组病例97例。多模式CT组46例,其中男36例,年龄41~75岁。时间窗组51例,其中男39例,年龄43~79岁。有24例(24.7%)发生出血转化,其中6例(6.1%)为症状性出血转化。多模式CT组并发HT7例(15.2%),其中sICHl例(2.2%)。时间窗组并发HT17例(33.3%),其中sICH5例(9.8%)。时间窗组HT发生率(33.3%)高于多模式CT组(1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HT组和non-HT组不同时段血清MMP-9浓度,溶栓前两组血清MMP-9浓度分别为257.38±67.81(ng/m1)(HT组)和212.43±49.15(ng/ml)(non-HT组),两组血清MMP-9浓度值较正常对照明显升高,且HT组较non-HT组明显升高,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血清MMP-9水平在急性期动态变化,峰值出现在溶栓后24h,随后逐渐下降,发病7d血清MMP-9水平仍高于正常基线水平;HT组血浆MMP-9在不同时段均明显高于non-HT组,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多模式CT溶栓并发HT和时间窗溶栓并发HT者不同时段血清MMP-9进行比较,多模式CT溶栓并发HT者在溶栓后24h及3d时血清MMP-9的浓度较后者低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依靠多模式CT明确存在缺血半暗带后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rt-PA静脉溶栓可降低溶栓后出血转化发生的风险;患者血清MMP-9水平可以初步预测rt-PA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发生的风险;明确存在缺血半暗带患者进行溶栓后24h-3d其血清MMP-9的表达较不存在缺血半暗带患者低,溶栓后潜在出血转化的风险也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