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题背景决定人工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人工关节假体的位置。髋臼假体理想位置(髋臼外展40°+10°,前倾20°+5°)的准确置入,才能保证良好的关节活动范围及摩擦界面的正常磨损,有效减少术后脱位的风险,保证THA的临床疗效。THA患者当合并髋与脊柱-骨盆畸形时,常常因固定的畸形及后期的代偿而无法利用解剖标志及空间定位,难以使髋臼假体位置处于“安全区”位置,进而增加关节脱位及磨损。而“安全区”不易术中确保的疾病包括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对于强直性脊柱炎的畸形,矢状位畸形对假体位置影响更为常见。研究目的探讨骨盆矢状位变异对非脊柱僵直性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行全髋置换髋臼假体位置的影响因素。研究内容及方法研究对象为2010年2月至2016年5月于我院行THA手术治疗的37例强直性脊柱炎致髋关节破坏患者,其中男性33例,女性4例,年龄20~66岁,平均33.9岁,髋关节受累时间2~18年,平均8.4年。所有患者均行单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随访至少1年。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年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系统(HHS)和髋关节活动度评价患者的髋关节功能与髋关节活动度恢复情况,采取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髋关节疼痛症状缓解情况,选用生活指数评分(SF-36)来评估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分别以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及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与术后1月髋臼假体前倾角(acetabular anteversion,AVA)、外展角(acetabular abduction,ABA)比较相互关系,再比较术前、术后1月及术后1年时髋臼前倾角、外展角的变化趋势。结果随访至少1年,37例患者一般情况中HHS评分由术前(28.8±13.8)分上升至术后的(82.5±9.9)分,而疼痛VAS评分也由术前(5.6±0.7)分降低至术后的(1.4±0.5)分,生活指数评分(SF-36)由术前(17.5±11.6)分上升至术后的(75.2±12.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屈曲、后伸、内收、外展、内旋、外旋角度依次为(108.9±11.7)°、(8.4±4.6)°、(13.2±3.7)°、(40.5±5.8)°、(11.8±3.7)°、(37.1±5.7)°,均分别明显高于术前的(57.9±27.4)°、(1.1±2.6)°、(5.5±7.6)°、(14.7±13.4)°、(2.9±4.4)°、(12.9±1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髋臼前倾与PT正相关,相关系数=0.447,P<0.01;与PI、SS比较无相关性(P值>0.05)。术后1月髋臼外展角与PT、PI、SS比较均无相关性(P值>0.05)。术后髋臼假体AVA较术前明显增大(P<0.05),且随骨盆后倾的纠正有所减小(P<0.05)。结论非脊柱僵直性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骨盆矢状位变异PT与髋臼假体前倾角显著相关,术后髋臼假体前倾角较术前增大,但随着脊柱-骨盆关系的有限平衡而相对减小。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致髋关节破坏能显著改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减轻疼痛程度,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