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在县域医共体创建的背景下,探讨“互联网+协同护理模式”在慢性伤口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4月-2019年7月在象山县第一人民医院伤口门诊首次就诊及且居住地所属于县第一医疗健康集团所在分院的慢性伤口患者66例。将纳入标准的研究对象6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各33例,最后完成的研究对象干预组为32例,对照组为30例。两组都使用湿性愈合方法,干预组采用“互联网+协同护理模式”对慢性伤口进行护理指导,对照组采用门诊常规护理指导。干预时间为2个月。干预措施:以微信、云诊室等为“互联网+”载体,团队通过健康教育,伤口换药提醒、伤口疾病答疑等多种方式对慢性伤口患者及照顾者进行干预。干预前、干预4周后、干预8周后分别收集两组患者的伤口面积大小、PUSH评分、SAS评分、社会支持、SF-36生活质量数据并做出分析评价。全部数据输入计算机,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进行处理分析,采用例数、构成比进行描述。计量资料用t检验进行处理分析,平均值±标准差表示进行描述,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组间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组内比较,组内不同时间点测量数值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伤口类型、面积大小、PUSH评分、SAS(焦虑)评分、社会支持情况、生活质量评分等方面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2.两组伤口愈合情况显示:干预4周后和8周后,干预组伤口面积、PUSH评分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组内不同时间点的伤口面积、PUSH评分比较显示,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伤口面积显著缩小,PUSH评分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干预8周后创面痊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焦虑情况显示:干预4周后和8周后,干预组焦虑评分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组内不同时间点的焦虑评分比较显示,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患者的焦虑情况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社会支持情况显示:在干预4周后和干预8周后,尤其是8周后,干预组各维度社会支持度比对照组提高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组内不同时间点的社会支持各维度评分比较显示,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患者的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均显著改善,显示无论对照组或干预组的治疗方式均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干预组对社会支持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慢性伤口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显示:干预组干预4周后,除生理功能(PF)、生理职能(RP)、情感职能(RE)外,其躯体疼痛(SF)、精力(VT)、精神健康(MH)、社会功能(SF)、总体健康状态(GH)这几项评分较对照组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8周后,干预组患者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干预时间的推移,干预组生活质量较干预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互联网+协同护理模式为慢性伤口患者提供了个性化、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护理干预,使慢性伤口护理实现社区化、家庭化,相对传统的门诊慢性伤口护理模式,应用互联网+协同护理模式在县域医共体慢性伤口患者,可以有效满足边远地区和行动不便患者对医疗保健的需求,同时能够有效的使医护人员、患者及其家属的积极性得到提高,最终加快伤口愈合速度,减少焦虑情绪的出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因此,互联网+协同护理模式在县域医共体中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