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的中心议题是考察《新青年》杂志中“民主”一词的出现频率、运用情况以及背后的价值倾向。我们知道,“民主”历来被认为是五四重要遗产之一,是文学史及批评家叙写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关键词之一,对“民主”文化的建构过程的考察是现代思想与文学考察的基本,理解了《新青年》为中心的民主文化的叙述与建构方式,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把握现代中国文学的精神指向,把握现代文艺思想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对于五四知识分子而言,“民主”首先带给他们的是一种完全不同于中国传统的全新的个人与国家的关系、社会的组织原则,他们结合自己的经历,自己的文化背景展开了对这一概念的分析,分析过程中的复杂、矛盾是本文所关注的。本文从《新青年》这本杂志为切入点,围绕《新青年》同仁对“民主”这一次词语的翻译运用情况展开问题的论述。首先,是对民主概念的词语辨析以及它在西方意义的嬗变,这些有利于对五四民主观念有更好的认识,其次是民主在中国的接受过程概述——从传教士的介绍、出使西方的官员的见闻记录到维新派革命派的尝试阐发再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声《甲寅》杂志的试图突破性探讨,而到《新青年》才是这一问题的集中讨论。但是问题在于,“民主”这一词语的出现频率并不高,且不说不能和新文化运动的另一关键词“科学”相比,而且和“共和”、“人权”、“民权”等词相比也并不显得太突出,所以本文也考察了其他与民主相关的词语以求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意味。《新青年》同仁似乎更倾向使用“共和”来表达他们对新社会国家的设想,因为他们觉得“Democracy”其中“民”的分量太重,不如“共和”有大家共同治理的意思。这些民主观念的阐发则在对孔教的批判中得到升华。后期《新青年》,“民主”等词语不再是杂志中的关键词,而频频出现的是“劳工神圣”“工人阶级”等,《新青年》同仁对民主的评价也发生了变化,否定的声音占多数。他们所向往的是有大同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而这时对“民”的所指也有了更加确定的设想,知识分子的角色定位也发生了变化。在价值观念变化的同时,他们对文学的认识也有了相应的变化,如对人的文学、平民文学的强调,以及可以预见的二十年代革命文学论争中的“无产阶级文学”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