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本试验应用99mTc-ECD SPECT脑灌注显像技术,同时结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研究通心络胶囊对脑梗死患者脑局部血流量(rCBF)的影响和治疗效果,从而评价通心络胶囊的临床疗效及对脑梗死患者远期生活质量的影响。资料和方法:选择山东大学齐鲁医院2005年6月至2006年9月期间神经内科病房的脑梗死患者60例,纳入标准:①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梗死诊断标准;②OCSP分型为PACI;③发病在24小时以内;④经头颅CT或MRI排除脑出血者;⑤既往无脑卒中史。随机分为2组:基础用药对照组(n=31),通心络治疗组(n=29)。第一阶段:基础用药对照组31例,给予生理盐水250ml加胞二磷胆碱1.0g静脉点滴,每日1次,连续2周,每日口服吡拉西坦3次,每次0.8g,连续服用4周;通心络治疗组29例,给予基础用药,同时口服通心络胶囊4粒/次,每日3次,连续服用4周。第二阶段:基础用药对照组每日口服吡拉西坦3次,每次0.8g,连续服用8周;通心络治疗组给予基础用药,同时口服通心络胶囊4粒/次,每日3次,连续服用8周。每组病人在接受治疗前均行首次99mTc-ECD SPECT脑灌注显像,第一阶段治疗结束时再次显像,两次成像均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处理,用半定量分析方法计算各组治疗前后rCBF(以半定量值RI表示),同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欧洲脑卒中评分,ESS)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定(Barthel指数,BI)。并于治疗第二阶段结束后及发病后半年再次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欧洲脑卒中评分)及残疾水平评分(Barthel指数,BI)。比较治疗前后两组间及各组内治疗前后的RI值,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BI的差异,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2组患者治疗第一阶段结束时脑灌注显像均示放射性稀疏缺损区有不同程度的填充,通心络治疗组更显著。基础用药组治疗前后RI值无明显差异(t=1.667,P>0.05),通心络治疗组治疗后RI值明显高于治疗前(t=5.175,P<0.01)。且治疗后通心络治疗组RI值明显的高于基础用药对照组(t=3.086,P<0.01)。2.治疗第一阶段结束后基础用药对照组与通心络治疗组ESS为(43.7±6.9 vs48.24±8.4,t=2.273,P<0.05),Barthel指数为(30.04±5.0 vs 32.5±5.5,t=1.844,P>0.05),通心络组较对照组均数有所升高,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已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BI指数尽管通心络组略高,但尚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第二阶段结束后基础用药对照组与通心络治疗组ESS为(50.4±3.6 vs 60.8±7.5,t=6.918,P<0.01),Barthel指数为(46.4±7.3 vs 49.8±4.6,t=2.14125,P<0.05),通心络组较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增高,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Barthel指数通心络组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发病后六个月基础用药对照组与通心络治疗组对照ESS为(60.84±2.4 vs 83.5±6.2,t=18.934,P<0.01),Barthel指数为(58.64±5.7 vs 78.54±3.5,t=16.161,P<0.01),通心络组ESS及Barthel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显著性差异较用药三个月后更加明显(P均<0.01)。结论:1.99mTc-ECD SPECT脑rCBF显像可作为判断脑梗死病人病情恢复情况的指标并可以用于观察和评价药物的治疗效果。2.通心络胶囊能有效地改善脑梗死患者的局部脑血流。3.通心络胶囊能够减轻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降低残疾水平,提高患者的远期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