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药效学评价技术体系是新药研发系统工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先导化合物的发现、有效性、药代、安全性和临床研究的桥梁和纽带。因此,药效学评价体系的可靠性、精确性和实用性关系到创新药物研发的成败。
目前国内外通常采用高脂膳食造成动物血脂紊乱,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不同种属动物对高脂饮食的敏感性存在差异,脂蛋白代谢相关酶表达和活性也不同,因此造成的实验动物模型病理生理变化与人类血脂紊乱存在很大差异;在心血管药物评价中,一般多采用手术结扎或栓塞健康动物血管制作缺血性疾病模型,这与人类以动脉粥样硬化为基本病理改变的真实发生机制相差甚远,因此不难理解为什么在动物模型显示有效的受试药物在临床实验中却常常出现疗效欠佳的现象。
针对“非临床药效评价结果与临床实验结果经常脱节”这一制约新药研发领域的瓶颈问题。在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十一五”、“十二五”关键技术平台建设项目的持续资助下,依据病因学原理,沿着血脂紊乱→动脉粥样硬化→心肌缺血性疾病病理生理模式,本研究探索建立从血脂异常逐渐过渡到血管结构损伤、最终到靶器官形态功能异常、尽可能模拟人类心血管疾病病理特征的药物非临床药效学评价体系。
首先,本研究通过建立脂蛋白快速分离和脂质荧光检测技术,对常见啮齿类、非啮齿类动物和人类的脂蛋白谱进行对比研究;绘制出不同种属动物血脂紊乱后的脂蛋白谱,确定与人类脂蛋白谱比较相近、适合用于调血脂药效学评价的血脂紊乱动物模型;其次,通过结合ApoE基因敲除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金黄地鼠血脂紊乱-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复合模型,综合应用传统生化检测手段、快速脂蛋白分离、超声影像学检测、病理学分析、核磁共振波谱、蛋白印记、基因芯片等技术,本研究对天然产物及衍生物的心血管保护作用进行了表观层面,蛋白层面和基因层面的研究,初步建立了非临床心血管药效学评价技术体系,并进行了探索性应用。
通过自主建立的脂蛋白快速分离和脂质荧光检测技术(专利申请号:201110081034.4),本研究对11种啮齿和非啮齿类动物血清脂蛋白谱进行了研究,确定了金黄地鼠、小型猪、猴三种与人类脂蛋白谱比较相近、适用于非临床研究不同阶段的调血脂药效学评价模型;通过综合运用多种传统和现代检测手段,有机整合表观药效、蛋白网络和基因调控三个层次的信息,合理延伸药效学评价深度,初步构建了天然产物和衍生物调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抗心肌缺血药效学评价技术体系,为国家心血管非临床药效学评价提供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