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修·阿诺德是文学批评界一位世界级的领军人物,在文学和批评的诸多领域,他都取得了令人侧目的成就。作为诗人,他虽然诗作不多,在英国文学史上却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作为文学批评家,他开创了文化批评的先河,其影响不但超越了他自己的国家和时代,甚至超越了英语世界。由于他在文学和文化界的重大影响,他一直是英语学界尤其是英语文学界众多研究者关注的对象。英美学界视他为一位“永恒的批评家”,甚至有美国学者认为,只要是一名英语教授,就一定会是一名阿诺德研究者。 对阿诺德的系统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甚至追溯到阿诺德本人尚且健在之时。这是因为他独特的思想和理论在他身前就已经引起了人们特别的注意。英国著名的政治家和小说家、曾经两度担任过首相的本杰明·迪斯雷利曾说过,阿诺德是唯一在自己有生之年就被人奉为“经典”的英国人。这种评语,以及美国学者关于只要是英语教授,就一定会是阿诺德研究者的说法,都反映出国外对阿诺德研究的重视。 虽然一个多世纪以来,英美学术界对阿诺德的研究长盛不衰,但不同的研究者对于阿诺德、尤其是对他的批评理论的解读和评价,从一开始就充满了分歧。唯一彼此相同的是,不管人们是喜欢他或者是讨厌他,他们始终都对他给予高度的关注,没有人能够对他及他的理论漠然视之。 围绕阿诺德的各种争论,许多都与艾略特对阿诺德的评价有关。艾略特针对阿诺德发表过许多意见,其中不少是贬抑或否定性的。由于艾略特是阿诺德之后英语文学界一言九鼎的权威人物,又被认为是阿诺德文学批评遗产的继承者,艾略特所发表的许多意见,都引起其他学者的高度关注,乃至持久的争执。其中一个重要的争执就是阿诺德作为一位批评家是否具有保持一致性的能力。 艾略特在其关于阿诺德与佩特的演讲中,批评阿诺德缺乏保持一致性的能力。由于阿诺德本人对系统思辨明确表示过反感,由于阿诺德本人在进行文学批评时的某些具体做法似乎并不符合他重视秩序和规范的主张,由于阿诺德关于让国家在社会中发挥主导作用的观点,似乎有悖于他本人热情宣扬的以追求人性和社会的彻底解放及完美发展为目标的文化理想,一些其他的批评家也就持有与艾略特相同的观点,认为阿诺德缺乏一致性。 不过,对于艾略特所发表的批评阿诺德缺乏一致性的意见,也有不少的批评家不愿予以认同。里昂莱尔·特里林、约瑟夫·卡罗尔和斯蒂芬·科里尼就是其中的几个代表人物。他们以各自对阿诺德批评著述的解读为基础,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对阿诺德保持一致性的能力给予了肯定。特里林对于阿诺德保持一致性的能力的肯定,主要是基于阿诺德在自己著述中所表现出的对于“秩序、和平和统一”理想的追求。与此同时,特里林也指出,阿诺德著述中的一致性具有十分复杂的特点。卡罗尔在考虑了关于批评阿诺德不具有一致性的各种意见之后,主要从阿诺德文化理论体系一致性的角度,表明了一种与艾略特不同却与特里林相似的观点。科里尼也认为阿诺德并不缺乏一致性,而这种一致性在他看来,则主要表现在阿诺德的某种特定思维状态和特定的表述方式上。 对于阿诺德究竟应该如何评价?他究竟是像艾略特所说的那样缺乏保持一致性的能力呢,或者是像特里林等人所说的那样拥有这种能力?在什么意义上可以认为他缺乏或具有这种能力?对于涉及对他缺乏一致性的指责、且又与他所追求的“完美的理想”相关的一些具体情况,又应该如何评价?他所追求的“完美的理想”又究竟是什么?这些都是本文作者想要弄清的问题。 弄清这些问题,对于更好地理解阿诺德和他的批评理论,显然是很有意义的。不过在目前国内对阿诺德的研究总体较为滞后的情况下,要弄清这些问题,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国内对阿诺德的研究,由于一些复杂的历史原因,相对于其他文学和文化重量级人物的研究来说,明显地处于一种较为滞后的状况。最明显的证据是,在国内英语学界至今没有一篇博士论文是以阿诺德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此外,在英语文学史和英语文学的教材中,在各种学术期刊所发表的文章中,对阿诺德的关注也颇为不足。尽管这种情况最近几年中已经开始有所好转。但总的看来,国内对于阿诺德的研究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众多学术期刊上所发表的数量极其有限的一些研究阿诺德的文章,大多停留在对他的文学和文化理论的简单介绍上。对于阿诺德是否具有一致性等在对阿诺德的研究中涉及面较宽和层次较深的问题,目前尚无人直接涉及。因此本文作者意识到,自己打算做的工作,是有相当难度的。不过,作为一次填补空白的努力,本文作者认为,这项工作也是值得一做的。 本文作者根据自己所搜集到的资料,带着上述问题,对阿诺德的批评著述进行了一次较为全面的梳理。通过分析和研究,本文作者得出与艾略特相左、与特里林等人相近的看法,认为阿诺德作为一位批评家并不缺乏保持一致性的能力。不过与特里林等人不同的是,本文作者对阿诺德保持一致性的能力的肯定,却是基于对阿诺德批评文本的不同解读。本文作者提出的支持阿诺德具有一致性能力的主要证据,是他在批评文本中所表现出来的对于“和谐的完美”这一理想的始终如一的追求。“和谐的完美”是阿诺德本人在《文化与无政府状态》中表述的一个理想。这种“完美”的基本点在于“和谐”。对这种以和谐为基础的完美的追求,贯穿于阿诺德所有的批评理论和实践之中。这一点,本文作者认为,可以通过对阿诺德在文学问题、文化问题和国家问题上所发表的意见进行仔细的考察和分析来加以证明。 阿诺德对于“和谐的完美”这一理想的追求,在他关于文学和文学批评的主要著述中,是有大量的证据可以证明的。在讨论诗人应如何选择合适的题材时,他主张要从人性全面发展的角度考虑问题,要关注作品对人的智力和心理诸多方面的影响。在选择文学批评的对象时,与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相比,他更为看重作家人格的完整性。在探讨文学中的现代因素时,他提出智力救赎是现代社会的要求,它与道德救赎同样重要,是人类获得全面自由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判断一个社会是否具有现代性时,他不但考虑到该社会外在的物质的发展状况,而且还考虑到生活于该社会中的个人精神自由发展的程度。他之所以强调文学、尤其是强调诗的在实现人的智力救赎方面的重要作用,是因为他认为,诗是人脑最活跃和最和谐的一种活动形式。他认为成熟的文学,是个人天赋和社会发展完美结合的产物。古希腊的文学则是他所肯定的这种成熟文学的完美的体现。在评论对荷马史诗的翻译时,他不仅强调对各种艺术手法进行协调与整合的重要性,而且还强调技巧性和思想性的统一。他认为诗与人生,诗与诗人,诗人与批评家之间都存在着一种密不可分的和谐的关系。诗人和批评家各自以不同的方式,履行对于人生的批评义务。为了进行有效的人生批评,他还强调,在批评中必须保持客观公允,排除对于一切实际利害关系的考虑。从这些意见的表述中,均可以看出他对和谐完美的追求。 阿诺德对于和谐的完美的追求,在他系统阐述自己文化观的《文化与无政府状态》一书中,表现得更为清楚。在定义什么是文化时,阿诺德指出,文化的动因中既有科学求真的精神又有道德向善的热情,文化既致力于获取知识又重视采取行动,渴求美好与光明的统一。文化的最高理想是追求完美。这种完美是在和谐基础上的完美。它追求的目标是人性各个方面和社会各个部分的全面和协调发展。根据这种和谐完美的理想,阿诺德对在当时英国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中产阶级的价值观进行了一番清理和批判。他批评中产阶级把追求自由、财富、婚姻、人口、健康等、而不是把追求完美作为自己的理想,是错把手段当成了目的,其实质是一种对于工具的迷信。他批评他们只看重外在的物质价值,轻视内在的精神价值。批评他们过分强调个人自行其是的权力,忽视整个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他赞赏牛津运动,认为虽然它所提出的一些具体目标未能实现,但这些目标中所包含的高尚理念,却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因为它代表了人类对于和谐完美理想的不懈追求。与此同时,他严厉批评了雅各宾主义,认为其偏激的社会政治方案有碍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此外,他还反对为大众特制一种精神价值含量不足的普及性文化产品,主张要让所有人都能享用人类最优秀的文化成果。这些意见的背后,处处也都闪现着“和谐的完美”这一理想的辉光。 马修·阿诺德关于国家的观念,往往被人解读为是对其文化理想的背叛,是他此一时彼一时、缺乏一致性能力的证据。不过,仔细分析他在有关著述中所表达的观点,却可以看出,他的国家观不仅与他的文化理想不相冲突,反而是他追求和谐完美理想的另一个佐证。他关于国家的观念,需要放到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上去理解。他主张强化国家权力,是由于在贵族阶级和中产阶级都无法领导社会、民主力量又不成熟的情况下,他希望使国家发挥领导作用,避免无政府状态的出现,以保证社会和谐不会受到影响。他虽然因为工人阶级由于自身尚不成熟,可能被利用而成为实现他人政治野心的工具,而对其巨大的力量有所担心乃至恐惧,但对于民主运动本身以及广大民众强烈的平等情绪和要求却表示出充分的理解,并为之进行了有力的辩护。他主张国家干预教育,主要着眼点在于促进中下阶层民众的利益,希望使他们也像上等阶层的成员一样,让自己的子女也能受到应有的教育,从而获得良好的发展机会。在判断谁有资格成为国家的领导者时,他根据自己以完美为基础的文化理想,提出一个理性力与执行力相结合的权威原则,并根据这个原则来对社会的三大阶级逐一进行考察和分析。在发现根据这个理想化的权威原则,任何一个现存的阶级都不是国家权力的合适候选人时,他把希望寄托在代表社会的最佳自我、能够摆脱阶级偏见的少量社会精英身上,希望依赖他们建立一个理性与威权相结合的、超越狭隘阶级利益的国家权力中心。尽管在现实社会中,建立这样一个柏拉图式的理想共和国仅仅是一个不切实际的幻想,但阿诺德对柏拉图式的理想国的追求,以及他对国家问题的整个思考本身,却反映出了他对于“和谐的完美”这一理想的执著追求。 通过对阿诺德在文学、文化和社会三个方面的批评著述的分析,本文作者认为,“和谐的完美”是阿诺德始终如一地追求的一种理想。而他这种对于和谐完美理想的不懈追求,表明他并不像艾略特所说的那样缺乏保持一致性的能力。这个结论,与特里林、卡罗尔等人所得出的结论一致,虽然用于支持这个结论的证据,彼此并不相同。 通过分析考察阿诺德“和谐的完美”,指出他在追求这一理想时是始终如一的,并不是说在他的思想行为的各个方面,不存在矛盾。而只是想说明他具有保持一致性的能力。 尽管本文作者认为“和谐的完美”是解读阿诺德是否具有保持一致性的能力、乃至理解他的整个批评思想的一个关键,他并不认为这是解读阿诺德作品的唯一有效的途径。 本论文仅仅是作者研究阿诺德批评思想的初步尝试的结果。作为一个初步的尝试的结果,它不可能没有错漏,更不能奢望完美。错漏之处,亟盼方家指正。与此同时,作者也希望,通过这篇抛砖引玉性的论文,能够促使国内学界对阿诺德研究给予更多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