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检测不同类型急性白血病(AL)患者不同发展阶段凝血与纤溶指标的变化,以期探求这些活性因子在AL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过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TSA6000全自动血凝仪测定了安康市中心医院接受诊疗的45例不同类型的初诊AL患者以及该院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30例血浆抗凝血酶Ⅲ (antithrombin III)、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 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D-二聚体(d-dimer,DD)及纤维蛋白原(fibringen,FIB)的含量,并对AL患者进行治疗前、后两个不同阶段的动态检测;骨髓涂片在显微镜下按常规分类计数200个有核细胞,计算瘤负荷(原始及幼稚细胞比例)。结果1.AL组初诊时血浆vWF含量明显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01)。2.AL组初诊时血浆AT-III含量明显减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 AL组初诊时PT、APTT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4.AL组初诊时血浆DD水平显著上升,FIB水平显著下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5.治疗前APL组血浆DD与vWF水平较其他AL患者增高,而AT-III及FIB水平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AML除(APL)与ALL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6.经过2~3个疗程的治疗后,达到完全缓解(CR)时,血浆AT-III及FIB含量恢复正常,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7.经过2~3个疗程的治疗后,达到完全缓解(CR)时,血浆vWF及DD含量明显减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8.经过2~3个疗程的治疗后,未达到缓解[包括部分缓解(PR)和未缓解(NR)]时,上述因子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9.AL初诊患者治疗前血浆vWF及DD水平与瘤负荷呈正相关(均为P <0.01),而AT-III及FIB水平与瘤负荷呈负相关(均为P<0.05)。结论AL患者初诊时存在不同程度的内皮损伤、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激活,并随着病情的缓解而得到改善。APL患者血浆中AT-III、FIB、vWF及DD明显不同于其它类型AL患者,说明这类患者极易并发凝血功能障碍、内皮损伤和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亢进,早期使用ATRA一方面可明显改善APL患者的凝血功能异常,另一方面还起到抗凝及纠正纤溶亢进的作用。因此,监测AL患者血浆DD、vWF、AT-III及FIB水平,可作为白血病病情进展、疗效及判断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