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老龄化速度加快以及遗传病发病率的提高,一些年龄相关性眼病、遗传性眼病以及视神经病变等开始成为严重危害人们视觉功能的主要眼病。目前这类眼病无特效疗法,发病日久则严重影响患者视功能及生存质量,本课题通过传统的针刺手段对该类疾病引起的低视力患者进行了下列研究:
目的:观察眶内穴为主的针刺治疗对低视力患者视功能及生存质量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理,为改善低视力患者视功能及生存质量寻求新的有效治疗途径。
方法:随机抽样选用江苏省中医院眼科及针灸科2007年3月至2008年1月诊治的西医及其他治疗无效的低视力门诊患者,证属气滞血瘀型,共18例(35只眼)。原发病均已稳定5个月以上、无继续好转可能。矫正视力最好为0.3,最差0.05。由固定医务人员按常规针法针刺双侧穴位(睛明、球后、照海、光明)进行针刺治疗,眶内针选用华佗牌36号1.5寸(0.20×40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针前眼周用碘伏严格消毒,睛明、球后穴进针时以押手推眼球移向一侧,不提插捻转,针刺深度1.2寸左右,治疗过程中尽量避免出血等现象发生。其余选穴用1.5寸毫针常规针刺。有针感后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每周三次,10次为一疗程,2疗程后对比统计疗效。所有患者初诊时皆查视力,并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视功能生存质量评价量表)询问患者视功能及相关生存质量情况。在首次治疗及每一疗程结束后复查视力,并在治疗结束前完成第二次调查问卷。部分患者在治疗前后进行图形视诱发电位(P—VEP)检查。
结果:首次治疗及一疗程后患者视力均有提高,二疗程后患者视力保持稳定状态。患者自觉症状包括视物模糊,视野缩小等明显改善,视功能生存质量评价量表得分总体提高,差异具有显著性。图形视诱发电位(P—VEP)检查前后无显著性差异。眼底镜检查显示多数患者眼底视神经乳头色泽,视网膜血管管径较治疗前有所好转,全身症状(唇甲,苔脉)均有不同程度改善。
结论:以眶内穴为主(睛明、球后)配合体穴(光明、照海)的针刺治疗具有即时的改善视力现象,随着治疗深入能进一步提高低视力患者的视力并保持稳定,同时能够改善低视力患者对视觉特异性功能活动的主观感受,提高与视功能相关的生存质量。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低视力患者气滞血瘀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