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其名称来源于第一个发掘地——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也是本文选择的研究区。仰韶村遗址自1921年发现以来共经历了三次发掘,主要从基于地层学和类型学的考古学角度研究古代人类社会的历史。仰韶文化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文化,对古文明遗址的研究,在注重对古土壤分析的同时,也强调借助其蕴含的原始农业信息。本研究结合土壤学和考古学,以仰韶文化遗址区文化剖面和自然剖面为研究对象,在建立年代框架的基础上,通过对孢粉、植硅体、炭屑、有机碳同位素和土壤磷元素等古土壤特征定量分析,重建仰韶村文化遗址的古植被并推测当时粮食作物、火耕等原始农业信息,研究结果表明:(1)23130BC前呈温带草原植被,主要植被有蒿属、藜科、禾本科,周围有栎林的生长,气候较干冷;23130BC~11080BC,仰韶村文化遗址仍呈温带草原植被,主要植被为蒿属、禾本科、菊科,且有栎林的生长;11080BC~7490BC为以草本植物蒿属、藜科、禾本科为主的荒漠草原景观,且有栎林的发育,气候较干冷;7490~3540 BC为以草本植物蒿属、禾本科、藜科为主的草原景观,有较弱栎林的发育,气候较干冷;3540~2110BC为以草本植物禾本科、蒿属、藜科为主的温带草原景观,有较弱栎林的发育,气候较暖湿,是仰韶文化盛行时期;3540BC后仰韶文化衰落,呈现以蒿属、禾本科、远志为主的温带草原景观,有蕨类的生长,且有栎林、桦林的发育。(2)在仰韶文化盛行时期,仰韶先民懂得火耕以及使用动物残余物肥田来提高粮食作物产量。(3)仰韶文化遗址区农作物以粟、黍为主,在仰韶晚期发现水稻扇形植硅体经证实属于该时期,仰韶村为典型的“南稻北粟”交错地带。本文在仰韶文化遗址的原发掘地首次从土壤中对孢粉、植硅体、炭屑、有机碳同位素、土壤磷元素提取蕴含的古环境和古人类活动信息,重建古植被,证实了火耕农业与使用动物残余物肥田的原始农业;并首次综合运用孢粉、植硅体、炭屑、磷元素等土壤特征反映“南稻北粟”交错带旱作刀耕火种农业。从土壤学的角度推导不同时间尺度下仰韶文化遗址古植被、古粮食作物、火耕等原始农业信息,加强了考古学和土壤学的结合,有助于还原文化遗址区的景观环境和古人类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