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的迷失到觉醒:《最蓝的眼睛》的多重种族问题的解读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woo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首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非裔美国作家,托妮·莫里森为二十世界非裔美国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凭借其卓越的写作技巧与对黑人种族问题深刻的探讨,她的作品已成为了当代非裔美国文学研究者必读的作品。从1970年至1999年,托妮·莫里森共创作了七部小说:《最蓝的眼睛》(1970)、《秀拉》(1973)、《所罗门之歌》(1977)、《柏油娃》(1981)、《爱娃》(1987)、《爵士乐》(1992)、《乐园》(1998)。这些精心创作的作品为非裔美国文学的发展引领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同时也引起了全球文学评论家的注意。传统上而言,托妮·莫里森都被视为是一位黑人女权主义的积极倡导者。然而,莫里森的智慧远超出了性别问题的探讨这一局限的领域。真正使莫里森的作品有别于像《土生子》这类激进的抗议小说就在于其对人性、对于爱与文化差异等问题的深刻思索。此外,作为一位黑人文化的坚定捍卫者与女性黑人小说家,莫里森对种族冲突与种族和谐有着深刻的思索与敏锐的观察,且在作品创作中经常把自己仔细观察到的种族、性别、阶级危机都融会在小说创作中。而这些危机不仅存在于黑人社区内,也显现于整个美国社会之中。这样一来,虽然小说文本是虚构的。但其却起到了准确记录的作用即:记录了当时社会历史事实与正在发生变化的非裔美国人的心态。莫里森的文学处女作:《最蓝的眼睛》就是个绝佳的例子。《最蓝的眼睛》(1970)诞生之日,恰逢轰轰烈烈的民权运动走向终结,而非裔女作家文学蓬勃发展,即将占据历史舞台中心的时刻。在小说中,莫里森对美国六十年代广为接受的黑即是美的口号提出了质疑。并首次把黑人小女孩悲剧性的童年故事作为了黑人小说的描写重点。此外,小说也探讨了生活在被白人包围的城市中的黑人社会所面临的多重危机。本文作者旨在通过对文本的细读,并结合当时社会历史的解读,说明故事中人物的种种遭遇并非单纯的欧美族裔对非裔美国人的歧视造成,而更致命与隐性的悲剧却是族裔内对自身文化与身份的迷失、经济因素导致黑人家庭中男性地位的阉割与家庭暴力,及亚文化群体内部对弱势群体的迫害等多重合力所致。此外,托妮·莫里森在创作时,有意的大胆解构了强势的主流白人文化,充分说明了非裔美国人必须认清自我,接受文化遗产,才不至于丧失自我,走向末路的悲剧。
其他文献
本文对财政分权与民间投资的关系做了经验分析,发现虽然财政分权总体程度与民间投资正相关、统计上不显著,但提高基本建设支出的分权程度,却能促进民间投资。基本建设分权有
目的:1、调查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门诊及住院患者的相关资料,通过其中医证候探讨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中医辨证分型规律;2、评估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瘀热相搏证与IL-6、HCY、
介绍了山区柿树低产林综合改造技术,主要包括垦复、肥分管理、品种改良、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等内容,从而为山区柿树低产林的改造提供技术参考。
从1969年开始,随着美国四所大学计算机连接起来人类进入了互联网时代。短短的不到50年时间,随着技术的巨大进步,智能移动手机的出现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移动时代即将到来
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是两个概念,一个强调人们的思想意识,另一个强调人们的行为方式,在理论和实际的两个方面为新时代治理国家管理整治提供了具体道路的指引,重点表达了法治的
通过黔东及邻区新元古代甲路沉积时期岩石地层的对比,反映出武陵造山运动所形成的古地貌对后期沉积环境具有明显控制作用。甲路组底部底砾岩建造组合特征反映,梵净山为山前泥
<正>我是来自无印良品的松井忠三,我讲的是企业改革的话题。先看我们公司的情况,是1989年成立的,正好是25年之前的事,诞生25年了。我们员工人数在日本有6000人,在国外有5000,
期刊
藏戏作为一种地域文化,其艺术形式发展成熟,自成体系,艺术风格强烈鲜明而又独特,具有极强的综合之美,它虽然依附于宗教精神,但并不完全以颂神和宣教为目的。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融入
<正>中药均须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需要,以及调剂、制剂的要求而进行漂、泡、润、切、挑、筛、簸、洗、刮、刷、蒸、煮、淬、炒、炙、煅等一系列特殊加工处理,即通常所说的中药
会议
[目的]统计研究中药肝毒性与药性理论(四气、五味、归经等)的相关性。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探索应用肝毒性中药栀子的主要成分栀子苷灌胃建立小鼠肝损伤模型,从过氧化损伤和超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