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我国国际储备激增和国际收支呈现明显的双顺差格局,主要贸易伙伴国在加剧制造贸易摩擦的基础上,开始拓展、升级到金融政策领域的争端,不断抨击我国的汇率政策,认为人民币币值过低是导致其贸易赤字的主要原因。在这种国际背景下,有关人民币汇率波动对我国贸易收支影响的探讨在国内外持续升温。 在本文研究中,笔者分别基于理论视角和实证视角,针对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的影响问题,对相关理论的发展和演进以及汇率的贸易收支效应的实证研究进行详实的理论与实证文献综述。然后,在此基础上,将贸易弹性与汇率对价格传导机制相结合,构建了汇率对一国贸易收支影响的综合分析模型,并推导出广义的马歇尔-勒纳判定条件。为检验判定条件中的诸多参数,笔者进一步采用1994~2005年期间的季度数据,对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中国贸易收支的影响进行较为全面、细致的实证研究。最后,笔者利用实证检验的参数结果,理论联系实际,借鉴20世纪70-90年代日元升值对日本经济的连锁效应,进一步就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贸易收支的影响程度进行定量的综合预测,并就双顺差背景下如何缓解和释放人民币升值压力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 (1)关于中国贸易弹性的实证检验结果显示:我国进出口贸易的价格弹性、收入弹性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非对称性特点。其中,我国出口贸易主要受价格因素的影响,对收入因素变动不敏感;相比之下,进口贸易综合收到价格、收入因素的影响。另外,进口价格弹性的参数估计值符号方向与理论预期不符。笔者认为,这种现象可能与我国经济处于高速增长时期,进口需求呈现较为显著的刚性特点以及国民(特别是国内厂商)强烈的预期因素作用有关。关于人民币对中国进出口价格传导率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人民币汇率变动对进出口价格传导效应很有限且存在非对称特点。其中,人民币汇率对中国出口价格的传导率在号性上不符合传统理论预期,即人民币汇率升值,反而会导致中国出口价格下降而不是传统理论意义上的提高,这实际上形成了出口悖论:本币升值带来的不是出口数量减少,而是出口数量有所增加。笔者认为这种出口悖论现象主要是以日本在华投资主导的加工贸易造成的,另外,工资、土地等国内投入要素的价格缺乏支撑底线也构成一个重要的解释因素。 (2)结合参数估计值测算,我国满足广义的马歇尔-勒纳条件。人民币升值1%,我国贸易收支余额短期将会发生约0.1%幅度的逆差方向调整,长期将会导致我国贸易收支3.5%的逆差方向调整。与国内收入、国内外生产成本等因素相比,汇率因素在短期对我国贸易收支的影响程度较为微弱,汇率政策至少在短期内不能有效解决目前我国存在的贸易失衡问题。 (3)在长期,若考虑本币升值的物价通缩效应和外资效应,人民币升值1%,综合预测显示我国贸易收支余额将可能在原有规模基础上作出约为0.5%幅度的顺差方向调整,与传统理论预期方向相反。这主要是因为汇率-进出口价格-贸易数量传导链条中所存在的非对称性特点所致。具体讲,汇率-出口价格传导非对称性主要与日资在华企业从事的加工贸易有关;进口价格-贸易数量传导的非对称性主要与进口呈现一定程度刚性特点以及预期因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