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哈拉哈塘碳酸盐岩油藏具有埋深极大,成岩作用复杂,非均质性极强,油水关系复杂,仅靠单一资料难以准确识别储层类型,因而需多种动静态信息综合识别。本文在岩溶基础地质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钻井、录井、岩心、地震、测井、试井、试采、酸压等动静态资料相结合的方式,运用储层地质学、测井地质学、储层地球物理、油藏工程、试井原理等学科和理论协同研究,紧密结合油田生产实际,综合识别储层类型,旨在解决油藏开发过程中遇到的关键性基础性问题,为油田勘探开发决策奠定良好的地质基础。本文首先通过岩心、薄片等直观资料对储层特征进行分析,识别储集空间类型,根据其三维组合展布划分出洞穴型、裂缝孔洞型、裂缝型三种储层类型,研究区以前两种为主。并依据地震相反演孔隙度分析、测井孔隙度分析划分出洞穴型储层和裂缝孔洞型储层的孔隙度界线,认为应在5.2%左右。分析不同储层类型在钻录井、地震反射、地震属性、测井响应等静态资料上的响应,研究认为洞穴型储层易发生放空漏失,在地震剖面上多呈串珠状,在双侧向上表现为较大“正差异”或“负差异”特征,在成像测井上呈高导暗色长条板状。裂缝孔洞型储层在钻进过程中易发生漏失,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以杂乱状反射为主,在双侧向上表现为“正差异”或“负差异”特征,裂缝在成像测井上表现为正弦状特征,孔洞在成像测井上表现为暗色高导斑点状特征。在动态资料识别方面,以试采、压力恢复试井、酸压为主要数据,综合分析其响应特征和影响因素。认为洞穴型储层在油藏能量、规模、渗流能力上通常较裂缝孔洞型强,单洞型储集体井储系数较大,内区渗透率较高,双对数曲线径向流动段较长;多洞型储集体在试井双对数曲线上出现多个“凹子”,内区渗透性明显好于外区;裂缝孔洞型储层井储系数较小,内区渗透率相对于洞穴型较低,双重介质特征明显。最后提出了一套适应于该工区的储层类型识别标准,并分析了储层分布特征及主控因素,认为该区储层发育主要与不整合面、断裂、沉积相带等因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