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无形的精神财富,是每个国家宝贵的民族文化宝库。对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开积极有效的保护工作可以推进文化强国发展战略的整体进程,媒体应该在这个过程中担负起宣传员和引导者的责任。内蒙古自治区地处中国北部边疆地区,广袤的土地、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馈赠给这片土地丰富而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自治区党报,内蒙古日报有责任对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宣传保护,从而实现宣传与保护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同时引起当地居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本文以内蒙古自治区开始实施《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后一年时间内(2017.7.1——2018.7.1)《内蒙古日报》(汉文版)中的本地区“非遗”报道为研究样本进行分析。力求明确《内蒙古日报》(汉文版)如何进行本地区“非遗”报道,使用了何种报道框架以及其报道发挥了何种功能,进而探索如何更好的进行本地区“非遗”报道。通过对其新闻报道内容进行量化分析,明确现阶段本地区“非遗”报道现状,对接下来的框架分析起到基础性作用。通过对其报道框架进行多层面的文本分析,发现报道存在三种主题框架分别是宣传保护、困境探讨和质疑监督框架,新闻图式呈“总分总”结构。以政府举措、宣传介绍、人物故事三类主要事件为议题展开对本地区相关“非遗”项目的报道,文本组织风格明确,图片元素运用广泛。笔者发现,《内蒙古日报》(汉文版)重视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关注“非遗”传承人,重点对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非遗”项目展开报道,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带我们走进神秘的北疆文化遗产。笔者对《内蒙古日报》(汉文版)本地区“非遗”报道的功能进行了归纳,发现主要有普及内蒙古自治区“非遗”知识,凝聚社会共识,促进民族文化认同,营造自治区良好的文化氛围以及监督自治区相关保护工作等。最后,对现阶段《内蒙古日报》(汉文版)的本地区“非遗”报道展开思考,结合访谈结果,总结出决定其报道框架选择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政策、文化和媒体几个方面。《内蒙古日报》(汉文版)在未来的相关报道中应该立足本土文化,保持自身特色,传承区域文化。注重读者反馈意见,与受众进行及时有效的交流沟通,同时建议进一步丰富文化类记者的相关“非遗”知识,从而完善《内蒙古日报》“非遗”报道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