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数字化、信息化、媒介化的社会下,人们的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方式被网络深刻的改变,原来普通的受众从被动接受信息向主动发布信息转变,话语权真正地落在每一个人手里。由于网络媒体的特性,网络舆论在继承传统舆论的优势的同时,也延续了网络的优势,逐渐成为人们参与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的最佳渠道。网络舆论逐步成为构建现代公民社会的重要机制,给予了人们参与社会变革的机会,在人们的生活方式、生存状态甚至是思维观念的变化中起到了重要而复杂的作用。网络舆论通过网络虚拟空间传播,指向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涉及全体公民利益的公共事件,是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的网民所发表的普遍意见和言论。网络零门槛的准入特性赋予了网络舆论以“草根阶层”的典型特点,因此网络舆论被视为源于底层百姓的声音,并具有相当大的社会影响力。警察机关是我国重要的治安行政力量和刑事司法力量,常常处于社会矛盾最多最激烈的地方,因此对民众有着与生俱来的吸引力。相比政府其他职能部门,警察工作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加息息相关,从户籍管理、交通管理到治安行政管理和刑事执法管理等等,人人在生活中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警察。警察可以说是最直接和社会公众接触并且是和社会公众接触最多的国家公务人员,但也是得到负面评价最多的群体。因此网络舆论对警察的关注从来没有间断过,对警察形象传播的起到了重要作用。网络舆论对警察正面形象进行宣扬,促进警察形象多元化解读和良性发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网络舆论也对警察形象传播带来了不可避免的负面效应。网络舆论的去中心化、匿名性的特点让警察形象经常得不到真实客观的传播。网络舆论中常常充斥着关于警察的谣言、流言,弥漫着非理性情绪,导致群体极化,久而久之造成对警察的刻板印象。网络舆论与警察形象之间的内在矛盾导致了警察形象的恶化。本文探讨网络舆论在警察形象的传播中所起到的正面和负面的效应,深入剖析网络舆论和警察形象之间的内在关系和二者之间存在种种矛盾的原因,最终提出如何解决网络舆论对警察形象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从网民和警方两方面入手,既要保证二者之间的“信息流”的畅通,更要保证“意见流”的有效传播,要切实提高警察素质和网民的媒介素养,促进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从整体环境上,完善舆论环境和法制环境,有效的改善警察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