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中国持续多年的经济增长面临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双重挑战。出口下降对中国传统制造业造成了很大冲击,此前延续多年的“民工荒”也于此时大面积爆发,来自需求萎缩和成本上升的双重压力让曾经创造中国奇迹的传统制造业举步维艰。关于中国经济往何处走的争论成为经济学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关注在此背景下的跨区域产业转移。以宏观角度视之,产业转移似乎是解决当下中国经济增长诸多问题的一剂良药,既能减缓成本上升的步伐,又可挖掘内部需求的突破点。然而基于传统理论的转移现状并不理想,寻找新的理论支撑显得尤为迫切。主流理论多集中于研究国际产业转移现象,之于中国现实的价值有限。让中西部复制东部的成功是不现实的,相对于“比较优势”,“空间集聚”更有助于中国走向平衡。空间经济学为我们解释产业跨区域转移提供了新的理论工具。通过引入空间经济学的相关模型,针对成渝经济区在电子信息制造业出现的转移现象,本文着力阐释产业转移的微观机理。空间经济学研究产业转移现象的重要性体现在理论化和模型化的优势上。传统的产业转移研究最大的缺陷在于只是对现象的简单分析。空间经济学从企业的角度出发,可以更准确地分析影响产业转移的关键因素。
论文首先通过利用最新的空间经济学理论成果,重构传统的产业转移理论。传统产业转移的理论流于经济现象的简单解释,缺乏产业转移微观机理的论证,其发展一直落后于相应的实践。空间经济学的适时出现则提供了新的知识进步路径,对研究产业转移问题提供了新的方向。其次通过剖析成渝经济区电子信息制造业的成因及特征,本文还将对产业转移在实践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适当的建议。具体行业的分析目的在于论证制造业产业转移的时机已经成熟,通过产业跨区域转移可以有效地带动中国经济迎来新一轮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