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解热带滨海砂地生态系统碳通量特征及其成因,本研究以海南省文昌地区典型砂地植被为例,采用涡度相关技术进行长期的碳通量观测,同期开展了温度、降雨、辐射等气象因子监测。文章利用2016年1~12月的通量数据,初步探讨了海南热带滨海砂地植被生态系统的能量平衡状况和气象因子的动态变化以及CO2通量在日、月、季节尺度上的动态特征,分析不同环境因子影响下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响应情况,为进一步揭示滨海砂地植被生态系统碳收支动态变化机理提供基础的研究资料。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海南典型热带滨海砂地植被生态系统年均气温为23.9℃,平均气温最高月(7月)为28.2℃,平均气温最低月(2月)为16.8℃;全年降水总量达1703.1 mm,降雨量最高月(10月)为499.4mm,最低月(12月)降雨量仅为8.5 mm;光合有效辐射(PAR,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和饱和水汽压差(VPD,Vapor pressure deficit)日均变化曲线均呈现单峰型,且同一时刻的雨季值总是大于旱季;5cm的土壤温度与大气温度的月均变化曲线大致相似,但因土壤具有一定的保温能力,5cm的土温总是高于气温;5cm的土壤含水量的年变化总体呈现“U”型,旱季(11月~翌年4月)的土壤含水量明显高于雨季(5~10月)。(2)海南典型热带滨海砂地植被生态系统的能量通量日变化特征均呈相似的倒“U”型曲线,净辐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他能量通量过程;EBR法计算的年均闭合度为0.745,存在25.5%的能量不闭合,全年闭合度最高出现在6月为0.836,最低出现在12月为0.497。OLS法回归直线通过原点的条件下,生态系统全天、日间和夜间直线斜率分别为斜率为 0.691(R2=0.78)、0.694(R2=0.81)、0.40(R2=0.03),日间的能量闭合度最高;全年波文比均<1,变化范围在0.19~0.78之间,说明生态系统的能量主要用于潜热输送。(3)海南典型热带滨海砂地植被生态系统净CO2交换(NEE,net ecosystem exchange)日变化格局呈“U”型,净生态系统碳交换的谷值(碳吸收最大值)出现在正午12:00~2:00之间,日最大交换量出现在4月,最大值为-0.655mgCm-2·s-1,且4月的累积碳收支量也达到全年月最大值为-91.817 gC·m-2·month-1。2016年生态系统碳收支量总量为-400.959 gC m-2·y-1,表明研究区砂地植被具有较强固定CO2的能力。(4)通过对半小时尺度上的NEE与PAR、VPD、Ta(气温)和Ts(土温)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在短期尺度上,日间NEE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光合有效辐射,PAR可以解释日间NEE55%的变异;而夜间NEE(生态系统呼吸)与温度具有很好的拟合关系,NEE与气温和5cm 土壤温度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且与二者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327和0.315。根据夜间NEE与气温和5cm 土壤温度的关系拟合的基础呼吸速率R0分别为0.265μmol·m-2·s-1 和0.285 μmol·m-2·s-1,呼吸作用的温度敏感系数Q10分别为2.86和2.57;生态系统日间NEE与VPD也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且相关系数R2在雨季(R2=0.455)显著大于旱季(R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