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当代著名作家,刘庆邦的小说具有独特的风格。在文学艺术上和社会批判上都具有价值。本文在仔细阅读刘庆邦的作品之后,分四章节对刘庆邦的小说创作进行分析。第一章从作家的成长背景来写,他的小说创作与童年的成长经验是息息相关的。分析童年经验对作家创作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分析了刘庆邦的成长背景及其在作品中的体现。形成作家的写作风格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童年苦难经历形成了作家的悲剧意识,女性庇护下的成长形成了柔美气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自卑情结,以及在此基础上儿童视角在作品中的运用。第二章从探寻作家成长之地的地域文化对作家创作的影响入手,刘庆邦的文学创作在中部地区的强烈地方色彩的影响之下,不仅与河南作家有共同的创作特色,自身又具有独特的创作风格。第三章在前两章的基础上分析了刘庆邦作品的选材风格和审美特征,在选材上主要分为乡土小说和矿井小说两大主题。一方面,他怀着对乡村的思念赞美之情,总在试图构建理想的乡村世界;但另一方面,让人无奈的现实和强烈的责任感,又使他不得不揭露残酷的现实图景以引起人们的反思。刘庆邦的小说的创作风格是两个极端,刘庆邦在小说中对“柔美”和“酷烈”这两个极端尽情书写。作家的创作风格与题材选择是密不可分的,在描写理想中的乡村时刘庆邦运用的语言是温柔的,体现出的创作风格是柔美的,充满了理想与感伤;而对于他曾工作过的矿井,则是用酷烈的言语来描写的,体现出的创作风格是酷烈的,是现实与悲壮的。这也就形成了一种刘庆邦所独有的小说创作风格,两个极端的创作。第四章分别从塑造的人物,使用的语言,人性的善恶这三方面进行分析。纵观其创作发展,可以清晰地看到刘庆邦悲天悯人穿越黑暗的济世情怀,对土地之上的生命的倾情描绘,对土地之下的黑色的人生隐喻,体现出刘庆邦小说对家园何处的追问。刘庆邦小说的语言风格也是迥异的,一方面柔美的言语将悲剧意识诗意化的呈现,另一方面用酷烈言语将伤痛的情感悲壮的显露,最后二者殊途同归都是对人性的揭露,进而探求刘庆邦小说创作的价值取向,即关注人性,揭露人性恶,呼唤人性美,在人性的美与丑互现中找到抑恶扬善的途径。对乡土诗意田园生活的无限渴望与建构,正视与反思都市中让人无可奈何的真实,对家园何处的追问。总之通过深入研究刘庆邦的小说,从整体上分析了刘庆邦穿越黑暗的传奇小说在当代文学中取得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