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太宰治是日本“无赖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太宰治的一生充满了消极色彩,他虽然生于乡绅之家,却自幼与亲生母亲分离,对父亲充满敬畏。母爱的缺乏对他的心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波及了他的文学作品。“小丑”“女性”“自我”“罪”“语言结构”“母”等等是太宰治文学作品的关键词。而既往研究,也多以关键词为中心,对太宰文学的各方面进行解读。本论文则着重考察了他的自传性代表作品《人间失格》,在分析小说剧情与人物的同时,结合太宰治自身经历,以荣格心理学原型分析的手法,从“个性化的过程(individuation)”的视角着手,重新解读《人间失格》。序论介绍了《人间失格》和荣格心理学的先行研究,着重介绍了在心理学领域的现有成果,论述了使用荣格心理学这一研究方法的可行性。正文分四个章节,第一章从“人格面具(persona)”原型理论出发,论述了叶藏所持有的“人格面具”与他真正的“自我(ego)”。叶藏对世界缺乏基本信赖,他的心理状态最初表现为“不信任自己”,即认为自己是劣等的、罪恶的、异类的。这样的他为了逃离不安与恐惧,带上了“求爱的小丑”的面具。他的“人格面具”因此形成。随后,他的心理状态表现为“不信任他者”,否定了“求爱的小丑”,演变成“骗人的小丑”,形成了孤独冷酷的“自我”。叶藏终其一生也没能从“人格面具”中脱离出来,这是他“个性化”失败的第一步。第二章从“阴影(shadow)”原型理论出发,论述了叶藏自我与自我阴影部分的统合的失败。叶藏所持有的“人格面具”,实际上是“阴影”的投影。叶藏自我难以接受的侧面,即“阴影”因承担起“人格面具”的功能,使得叶藏看上去像精神分裂症患者,这也符合心理学家对太宰治所下的论断。叶藏在文中经历了两次自杀,他的自杀实际上是向生而死的自杀,是为了心灵生存而进行的决断。另一方面,文中出现的卖淫妇、烟酒、非法运动的同志,都是“集体阴影”的投影,“集体阴影”无时不刻不在影响着叶藏。第三章从“阿尼玛(anima)”和“母亲原型(the great mother)”出发,论述了太宰文学中的“永远的女性”并论讨了叶藏的“唐吉坷德症候群”。首先对《人间失格》中的女性形象进行了具体分析,得出了《人间失格》中的女性都具有两面性的特性。其次引入“阿尼玛”和“母亲原型”的概念,对此进行解释,并得出太宰治心中的“永远的女性”带有“母性”色彩的结论。并结合太宰治的亲身经历,找到缺乏母爱这一根源。母爱的缺乏导致太宰人格发展产生了严重问题,他的“阿尼玛”停留在了“母亲意象”这个层面上,使得他患上“唐吉坷德症候群”。第四章从“个性化”的理论出发,指出实现“个性化”的正确道路,并指明叶藏“个性化”的失败。首先,“自我”没能从“人格面具”中脱离。其次,“自我”没能与“阴影”部分正确融合。第三,作为无意识与意识性的中心——“自己(self)”的异性形象表征的“阿尼玛”,没能成功接近“自己”。通过分析,笔者最后得出以下结论。从“个性化”的角度来看,《人间失格》可以说讲述了大庭叶藏“个性化”的过程。母爱的缺失对太宰治的人格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人间失格》作为其自传性小说,其登场的女性角色也带有复杂的特性。叶藏无意识中在进行着“自我”与“人格面具”、“阴影”的搏斗,虽然叶藏没能成功实现“个性化”,但“个性化”的过程是艰难的挑战高层次整体性的过程,追求“个性化”本身具有积极意义。从这个角度看,《人间失格》虽然带有灰暗色彩但不能看成消极的故事,而大庭叶藏也并不单纯是一个“失去做人的资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