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和探讨慢性重型肝炎的中医辨证分型与性别、主要临床症状、舌象、脉象、病程、病情及肝功能指标、凝血功能指标、 MELD(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之间的相关性,找出慢性重型肝炎中医证候规律,为中医辨证提供客观性指标,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重型肝炎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方法:我们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的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肝病科诊断为慢性重型肝炎的106例病例进行统计,分析其中医证型与性别、主要临床症状、舌、脉象、病程、病情、肝功能指标、凝血功能指标、 MELD(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之间的内在联系。 结果:慢性重型肝炎中医证型分布上,以湿热内蕴型、肝胆热毒炽盛型、痰火扰神型、气滞血瘀型等“邪实”证型为主(P<0.05)。在性别分布上,男性比例大于女性(P<0.05),而男女患者在各证型的分布情况上则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慢性重型肝炎中医证型在主要症状的分布上,肝胆系症状出现率高于其他症状(P<0.05),肝胆系以外的症状中又以脾胃系症状出现率较高。慢性重型肝炎中医证型在舌、脉象的分布上,湿热内蕴、肝胆热毒炽盛等病程早期的证型以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出现次数最多;痰火扰神、气滞血瘀等中期证型则以舌暗苔黄(腻),脉弦涩出现的次数最多;脾肾阳虚、气阴两虚等晚期证型以舌淡苔白(腻),脉弦沉出现的次数最多。中医证型在病程及病情分布上,湿热内蕴型病程最短、病情最轻,其次为肝胆热毒炽盛型、痰火扰神型、气滞血瘀型,脾肾阳虚型、气阴两虚型的病程最长,病情最重。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在证型的分布上,湿热内蕴型凝血酶原时间最短,其次为肝胆热毒炽盛型、痰火扰神型、气滞血瘀型,脾肾阳虚型、气阴两虚型的凝血酶原时间最长;湿热内蕴型凝血酶原活动度最高,其次为肝胆热毒炽盛型、痰火扰神型、气滞血瘀型,脾肾阳虚型、气阴两虚型的凝血酶原活动度最低。谷丙转氨酶水平,血清白蛋白水平在证型的分布上,湿热内蕴型最高,其次为肝胆热毒炽盛型、痰火扰神型、气滞血瘀型,脾肾阳虚型、气阴两虚型最低;总胆红素水平、谷草转氨酶在证型的分布上则湿热内蕴型最低,其次为肝胆热毒炽盛型、痰火扰神型、气滞血瘀型,脾肾阳虚型、气阴两虚型最高。MELD(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及死亡率在证型的分布上,则湿热内蕴型最低,其次为肝胆热毒炽盛型、痰火扰神型、气滞血瘀型,脾肾阳虚型、气阴两虚型最高。并发症的发生率在证型的分布上,“邪实”证型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正虚”证型(P<0.05),“邪实”证型中又以湿热内蕴并发症发生率最低,其次为肝胆热毒炽盛型及痰火扰神型,气滞血瘀型的并发症发生率最高。“正虚”证型中则以气阴两虚的并发症发生率最高。 结论:慢性重型肝炎的中医证型分布在主要临床表现、中医舌象、脉象、病程、病情、凝血功能指标、肝功能指标、MELD评分、死亡率、并发症的发生率等指标上存在规律性。“邪实”证型患者较“正虚”证型患者整体情况佳,预后好。“邪实”证型患者中以湿热内蕴型整体情况较佳,预后较好,其次为肝胆热毒炽盛型、痰火扰神型,最后为气滞血瘀型。“正虚”证型患者中以脾肾阳虚型整体情况较佳,预后较好。通过总结该规律,可对各患者的预后进行综合判断,为慢性重型肝炎的中医治疗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