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帕特里克·怀特是一位在澳大利亚备受争议的作家。他是迄今为止唯——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并把澳大利亚文学推向世界的澳大利亚作家。但因其创作手法、语言风格、作品主题都迥异于之前的澳大利亚传统文学,怀特从出场伊始就被贴上了“非澳大利亚”的标签。即便是诺贝尔文学奖的显赫名声也始终没有让澳大利亚文学界公开承认怀特作品的澳大利亚性。
本文以帕特罩克·怀特创作的“澳大利亚性”为切入点,以作者不同时期的四部作品为研究对象,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结合澳大利亚的社会、历史、作家的自传、书信集等,从独特的澳大利亚自然风情、澳大利亚历史素材以及当代澳大利亚人的生存困境等几个方面探究怀特作品中的本土性特质,并运用后殖民理论中本土与他者的概念分析怀特及其作品中的本土性在澳大利亚遭到否认的原因。
本文主体部分分为四章。
第一章从澳大利亚自然风情方面来分析怀特作品的本土性特征。澳大利亚由于地理位置的独特而拥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自然景观。被称为“死亡心脏”的内陆,神秘、无边无际的丛林,水草丰美的牧场,澳大利亚历史上的自然灾难都构成了怀特小说中独特的背景。这些自然背景不仅促进了小说情节、人物心理的发展,而且与作品的主题有机的结合了起来。
第二章探讨了怀特作品对澳大利亚本土人文历史的借用。内陆探险、从林歼荒、白人与土著之间流放犯和自由移民之间的冲突等这些历史素材在怀特的作品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呈现。借用澳大利亚本土人文历史,是表达作品主题的需要,也是怀特重塑澳大利亚民族精神的尝试。
第三章分析怀特作品中体现的澳大利亚本土意识以及生存困境。本章结合澳大利亚二战后的社会历史现实,讨论小说中生活在后工业社会罩的澳大利亚人精神世界的荒凉与冷漠以及寻找自我的需求。怀特借助澳大利亚民族精神为处在精神荒漠中的现代澳大利亚人提供了走出灵魂困境的途径。
第四章主要探讨了澳大利亚文学界否认怀特作品及其中本土性的深层原因。
结语怀特的作品从小说中的自然背景、创作素材、小说主题都呈现出明显的澳大利亚本土性特征。独特的自然风景和历史素材很好的契合了贯穿于怀特作品的“苦难与赎罪”、“精神的探索”等主题。后工业社会里澳大利亚本土的生存困境及需求同时也是世界的,这让怀特的作品在澳大利亚性和世界性之间找到了交集。本土性和世界性的双重特质是怀特作品赢得欧美读者的基础,也是其作品在处于建构民族文化身份时期的澳大利亚遭到拒斥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