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针对接受颞下颌关节上腔灌洗术治疗的WilkesⅢ期关节结构紊乱患者,对灌洗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临床症状和MRI表现进行对照研究,将数据结果进行整理、统计、分析,从临床及影像学两方面评价关节灌洗术对于WilkesⅢ期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1病例资料选择:随机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就诊于我院颞下颌关节门诊患者137例,经临床及MRI检查符合颞下颌关节结构紊乱WilkesⅢ期诊断,且接受颞下颌关节上腔灌洗治疗者纳入本研究。男性21人,女性116人,年龄14~62岁,平均年龄38.31岁,病史4~24月,平均病史10.39月。所有患者除外颞下颌关节特异性炎症、肿瘤、近期内有明确外伤史、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胶原病等全身系统性疾病。所有患者在近5个月内均未接过任何保守治疗,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的治疗、肌松剂治疗、咬合板治疗及局部理疗,符合上述标准且成功穿刺者纳入本研究。2灌洗术治疗方法:所有研究对象由同一名外科医生采用双针法进行灌洗术治疗,患者取45°坐位,头偏向健侧,根据触摸患者张闭口位的髁突位置,在皮肤上标志关节窝与关节结节后斜面的位置,并标记前后两个穿刺点的位置。常规消毒皮肤,2%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2个7号针头分别自前后穿刺点刺入关节上腔,自后方针头中注入灌洗液150ml,从前方针头流出,术毕,拔出灌洗针头。3研究方法:所有患者于术前和术后6个月分别接受临床及MRI检查,临床检查包括:VAS值(0-100)、切牙间张口度(mm),MRI检查选择指标包括:关节盘后带位置、关节盘形态、关节上腔积液。4统计方法:将各指标所测得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于张口度、VAS、关节盘后带位置数值统计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对于关节盘形态和关节腔渗液统计数值采用卡方检验,检验水准P<0.05。结果:1患者灌洗治疗前后(137例),治疗前张口度平均值21.73±4.35mm,治疗后张口度平均值34.89±2.39mm,将术前与术后张口度测量值进行配对t检验,t1=27.42,P=0.000。VAS值术前50.98±10.44,术后10.67±2.45,将术前与术后测量值进行配对t检验,t2=32.12,P=0.000。2关节盘后带位置测量值,术前AD’=5.37±1.48mm,C’D’=5.94±0.97mm,术后AD’=3.43±0.75mm,C’D’=7.52±0.72mm,将术前与术后关节盘后带位置测量值进行配对t检验,t3=17.15,P=0.003,t4=18.17,P=0.014,检验水准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治疗前变形关节盘占93.4%(128/137),治疗后变形关节盘占98.5%(135/137),关节盘形态具体变化如下:治疗前关节盘双凹型9例,治疗后2例。折叠弯曲57例,治疗后41例。治疗前盘后区加厚31例,治疗后13例。治疗前均厚型10例,治疗后29例。治疗前线型15例,治疗后19例。治疗前圆形15例,治疗后26例,治疗后出现双板区类盘样改变者7例。将关节盘变形情况进行卡方检验,X2=4.64,0.025<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治疗前关节腔渗液检出率38.6%(53/137),治疗后关节腔渗液检出率2.9%(4/137),治疗成功率为92.4%,将结果进行卡方检验,X2=23.62,P<0.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RI显示治疗后13例患者关节盘变为可复性盘前移位,发生率为9.4%。7例患者出现关节盘双板区适应性改建,发生率为5.1%。结论:1关节冲洗可以逆转不可复性盘前移位,由不可复性前移位变为可复性前移位(9.4%),但是不能达到解剖复位;伴随着临床症状的消失,部分患者可出现双板区适应性改建(5.1%)。2关节灌洗术可有效消除关节上腔渗液,治疗成功率为92.4%;随着时间推移,关节盘形变有进一步加重的趋势:关节盘前移位加重,盘形态由折叠型变为圆形、后带膨大型变为均厚型或萎缩变短、关节盘体积缩小。3灌洗术对于WilkesⅢ期短期疗效肯定,能有效改善张口度、减轻疼痛,治疗成功率分别为81.3%和7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