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藤井省三(1952~)自上世纪90年代起活跃在日本鲁迅研究界,是继竹内好、丸山昇、伊藤虎丸、丸尾常喜后日本汉学界公认的领军人物,也是最关注中国现实与鲁迅影响的日本学者。作为新一代日本鲁迅研究学者,藤井省三与老一辈学者相比显现出不同的学术特征,这改变了国内学界对日本鲁迅研究的原本印象,众多国内学者认为日本鲁迅学界在新一代发生了转型。尤其是他比较研究的方法,以其独特、新颖的视角,对各种比较方法的灵活运用及宏观视野,堪称“比较研究的典范”,由此使他在日本新一代鲁迅研究者中脱颖而出,自上世纪90年代起,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和重视。藤井省三的比较文学视野的形成,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在日本兴起的比较文学思潮的影响,然而他将比较文学的视点和观念介入到鲁迅研究当中,不仅兼具老一辈日本鲁迅学者长于考释论证的治学特征,又打破了比较文学研究中围绕作家某一文本进行的影响或平行研究的刻板印象。在以打破学科范畴,在原本平面化的文本间细密繁复的对照、剖析上,藤井省三以更大的精力投入到对文本背后的时间、空间的构建中去,从而极大增强了比较文学研究的景深,体现出极大的思想性。在藤井省三的鲁迅研究中,我们更多看到的是围绕文本所作的大量的使人信服的考释论证,而这些考证带有明显的社会史性质,包括图书的出版、发行量、流通、阅读群体的阶层乃至生活样式,比如交通、报社、邮政的发达、公共设施的建立以及大众文化的成熟程度等市民社会生成的各个层面,力求真实还原文本生产以及阅读时的社会、政治、历史环境,其目的在于探讨鲁迅文学与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阶段及关系,进而使鲁迅精神命题的价值更清晰地彰显出来。从研究方法上看,藤井省三的鲁迅研究涵盖了现象学、接受美学、传播学等诸多鲁迅研究传统中少有涉及或未曾涉及的领域,这些方法被巧妙地组织、构建在一起,展现出一种特异的学术风格。与此同时,藤井省三还敢于联系与推想,例如分析《阿Q正传》与村上春树文学的关系等,推出了东亚“阿Q形象谱系”这一概念。身处全球化风潮席卷的21世纪,文学研究也面临着各种观念的冲击与挑战。在这个所谓民族国家向后现代社会过渡的时期,探究鲁迅文学在当下的意义与寻求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方向等问题重叠在一起。自2005年起,藤井省三与中国大陆、香港、台湾以及新加坡、韩国和美国学者举办以四年为单位的国际共同研究,至今为止三次主题分别为“村上春树与东亚”、“鲁迅在东亚”以及“现代东亚文学史”。至此,鲁迅文学在东亚成了一个新的学术命题,藤井省三在他的近期著作《鲁迅〈故乡〉阅读史》与《鲁迅:活在东亚的文学》中都是围绕这个命题展开的。在东亚长达一个世纪之久的阅读史当中,藤井省三为我们展现了鲁迅文学是如何融入到东亚民众的情感与观念的脉络中被加以展开的。并且,东亚各国在阅读鲁迅文学的过程中所体现的共性与个性,使得鲁迅文学成为考察现今日本以及东亚的文化坐标。与此同时,当鲁迅文学从过去到现在,被中国、日本、韩国为代表的东亚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读者们所阅读时,“阅读”的行为就从单独的个体的体验,构成了整个东亚的共同行为。当藤井省三以文学从创作到阅读的机制中、生产与再生产的关系的角度对这一共同行为进行考察时,就构成了鲁迅文学在东亚的阅读史的主题观念,即藤井省三在书中提出的“东亚鲁迅”这一命题。本论文基于上世纪80年代之后日本思想史及其流变的整体背景,通过文本细读的研究方法,对藤井省三迄今为止的鲁迅研究成果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与探讨。在力图切近藤井省三治学思想的同时,根据藤井鲁迅研究的跨学科特点,还特别加强了其中有关现象学、传播学、接受美学等诸多问题的理解与分析。本文重新思考藤井省三作为新一代日本鲁迅学者与老一辈研究者之间的关系;梳理了藤井省三学术历程中东亚史观的形成;既将藤井省三的鲁迅研究作为一种个人化的学术现象加以研讨,又从跨文化的视域探寻了鲁迅阅读、接受、再解读的方向和可能。综观藤井省三的鲁迅研究,尤其是他敢于创新,突破学科界限,立足于东亚,从世界文学的角度,重新认识鲁迅文学的价值及其原点的治学之道,令笔者深受感悟。他在鲁迅研究研究中体现的思想、观念,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值得国内学者借鉴和参考。同时,由于中日两国知识文化背景的差异,使藤井省三在鲁迅研究当中难免存在有待商榷的理论和观点。这一方面提示我们应当注意对于异质文化与本土文化在对接当中可能存在的偏差问题,另一方面也提醒我们更需要谨慎地甄别各种崭新理论背后可能存在的逻辑纰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