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人口的不断增长,机动化所带来的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也日益严重。轨道交通作为一种大容量、高效率的运输方式,可有效的缓解交通拥堵问题。在特大城市,发展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其他交通方式为补充的立体化交通体系已成为必然趋势。为了发挥轨道交通的大运量功能特点,必须充分考虑轨道交通两端的衔接方式。轨道交通两端衔接方式的研究可以有效预测出行者的换乘行为和各种衔接方式客流量,并为轨道交通接驳设施规划和布局提供依据,以有效提高轨道交通的客流吸引能力。本论文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工作:基于出行链理论,将以轨道交通为主的多方式出行模式用链表示,对轨道交通出行链给出了明确定义;并从轨道出行者选择特性出发,针对时间优先和费用优先两类人群选择差异,建立了三层轨道交通出行链模型,开展轨道交通出行链分担率研究;最后,通过现场调查,数据分析,构建了三层轨道出行链模型,并基于案例,对模型进行了实例验证,对案例站点衔接方式的客流进行计算,并根据衔接设施现状给出了合理改善建议。(1)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明确了本文的研究内容、意义及技术路线。(2)明确轨道交通出行链定义:基于出行链理论,参考已有研究,将轨道交通出行与前后端出行相连接,形成一个以轨道交通为主要出行方式,且包含出发地到轨道站点及轨道站点到目的地的两端的链条模式,即轨道交通出行链,来研究轨道交通出行者的行为选择。(3)轨道交通出行者的行为选择特性研究:利用2010年居民出行调查结果,对北京市轨道交通出行群体及轨道交通出行链特征进行分析,通过对北京市三个典型轨道站点开展Revealed Preference(RP)行为调查和Stated Preference(SP)意向调查,获得了轨道出行者出行特征及选择轨道两端衔接方式的偏好特征。(4)轨道交通出行链模型研究:以效用最大化理论为前提,Logit模型为基础,在调查结果的基础上,构建了三层的轨道交通出行链模型,并利用SPSS软件进行参数标定求解,最终获得各站点各条轨道交通出行链的分担率。(5)实例应用:以北京地铁陶然亭站为实际案例,基于已有居民出行数据,利用文中构建三层轨道交通出行链模型,获得陶然亭站各轨道交通出行链比例,并结合IC卡刷卡数据,得到站点各衔接方式的设施客流需求,并根据现状设施配置情况,给出合理的改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