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街道作为线型通道,为城市中的人流、车流提供了交通路径;作为公共空间,则为市民的文化活动提供了场所。街道的多种功能属性,是其空间复杂性和动态性的根本原因。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如今的城市规划过于重视街道的交通功能,忽视了其作为市民交往空间的场所功能。快速行驶的车辆,威胁着行人的安全,街道活力有所丧失。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提升,人们在追求实用性的同时也在不断探索人性化的发展。与此同时,2016年国务院发文倡导推广街区制、提倡已建设住区的开放,街区制的推行为人性化街道空间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在此背景下,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开放后的生活性街道应该怎做?如何实现街道空间的综合发展,使其能够在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要的同时重塑人性化的街道空间。论文基于国内外学者在街区制和生活性街道方面的相关研究,结合本人对于街道空间的日常观察和理解,认为在人性化背景下,居住区内部生活性街道的开放不止涉及交通规划,更是事关城市健康发展、街区活力塑造、街道生活性回归的一项社会性问题。本文对合肥市内两条位于居住区内部,具有较强代表性的生活性街道进行调研,从空间形态、绿化及公共服务设施、功能业态、街道主体活动入手展开研究,总结街道特征,分析影响空间活力的因素。针对生活性街道内各类空间的构成特征和居民日常活动特征,结合街道交通组织和人群生活需求,总结生活性街道现状问题;构建生活性街道改造设计框架,提出重现生活节奏、街道原有风貌的延续、功能多元化、范例普适性四条改造原则,同时,从优化交通组织、统筹静态交通、完善街道设施、激活街道公共空间、沿街界面更新五方面,对靶场东路展开改造设计,在满足街道正常通行的前提下,提高街道步行空间舒适性,增强街道生活气息,重塑人性化街道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