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胰岛细胞瘤患者的临床特征、糖代谢指标的特点,分析胰岛细胞瘤的肿瘤分布特点、生物学行为及病理学特征,探究胰岛细胞瘤的定性诊断、定位诊断策略及治疗方案的选择,为临床上胰岛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经验。方法:选取2006年7月至2017年10月期间由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收治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9例胰岛细胞瘤患者临床资料,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其中胰岛素瘤68例,无功能胰岛细胞瘤21例。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两组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肿瘤占位特征及其生物学行为、手术方式的选择、术后并发症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临床表现:(1)胰岛素瘤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以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症状和交感神经兴奋症状为主要表现形式,症状好发于空腹或清晨,但部分患者也可出现餐后低血糖。部分患者因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精神症状而被误诊为癫痫发作或抑郁症。(2)无功能胰岛细胞瘤早期症状常不典型,晚期多因肿瘤压迫症状就诊。2.实验室检查:在胰岛素瘤组中,空腹血糖明显低于无功能胰岛细胞瘤组,58.82%患者空腹血糖低于2.8mmol/L;73.47%患者胰岛素释放指数超过0.3,87.76%胰岛素释放修正指数超过50,高度提示胰岛素瘤诊断。在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中,46.87%显示葡萄糖耐量显著降低,40.62%可出现早期低血糖。胰岛素/血糖比值(I/G)曲线提示胰岛素出现不适当的过高分泌。3.影像学检查:CT、MRI、术前及术中B超四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在定位诊断上敏感性存在明显差异。将不同影像学检查中显示的占位直径与病理报告中占位直径相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胰岛素瘤组和无功能胰岛细胞瘤组中直径大小分布比较发现,CT在各个直径分布的区段上相对较为接近病理直径,而MRI则对直径较小的占位更为敏感,B超对直径小于1cm的占位敏感度较低。4.手术情况:胰岛细胞瘤的手术方式主要分为单纯肿瘤摘除术和胰腺局部切除术,两类术式在人群平均年龄、占位直径、手术风险评估分级方面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在所有并发症中,术后胰瘘发生率最高,其次为胰腺假性囊肿。胰岛素瘤组中,43例行单纯肿瘤摘除术,余25例行胰腺局部切除术;无功能胰岛细胞瘤组中仅有3例行单纯肿瘤摘除术,其余18例均行胰腺局部切除术。通过对术中血糖进行监测发现,切除肿块后血糖持续升高且差异明显,1h后血糖平均值达到肿块切除前血糖值的两倍。部分患者在术后3-5天内出现空腹血糖升高,其后逐渐下降,一般于8-10天降至正常。5.肿瘤情况:对胰岛素瘤和无功能胰岛细胞瘤的肿瘤特点进行对比发现,两组在肿瘤组织学分级、生物学特征、手术方式等方面有显著差异,两组的免疫组化结果也存在一定差异。结论:1.胰岛素瘤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以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症状和交感神经兴奋症状为主要表现形式,对于出现餐后低血糖或神经精神症状的患者,需高度警惕胰岛素瘤可能。而无功能胰岛细胞瘤早期症状常不典型,极易漏诊、误诊。2.胰岛素瘤患者空腹血糖显著降低,胰岛素释放指数、胰岛素释放修正指数对胰岛素瘤的定性诊断有重要意义。3.作为胰岛细胞瘤定位诊断的一线检查方法,CT具有较高的诊断率,而MRI对体积较小的占位敏感性较高。术中B超亦是胰岛细胞瘤定位诊断的一项有效方法。4.肿瘤局部切除术是无功能胰岛细胞瘤最常用的手术方式,而单纯肿瘤摘除术在胰岛素瘤中表现出更显著的优势,其优势包括手术风险较小、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住院时间短等。血糖监测对于术中确定有无肿瘤残留具有一定的意义。5.与胰岛素瘤组相比,无功能胰岛细胞瘤在临床病理学特征、生物学行为上恶性倾向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