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干旱灾害是全球重大自然灾害,一直是困扰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难题,每年都给不同国家和地区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制约着世界各地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淮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然而,特定的气候条件、地理环境、流域特征以及人类活动,导致流域干旱灾害的发生频率和造成的损失呈加剧趋势,严重威胁着国家的粮食安全。系统评价淮河流域农业干旱灾害风险,对提高淮河流域的综合防旱与抗旱减灾能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流域粮食安全以及促进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均具有重大意义。鉴于农业干旱灾害是一种渐发性的灾害,受到自然、社会、经济及其组合关系的影响,是一个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复杂系统,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农业干旱灾害风险分析主要是对孕灾环境的不稳定性、致灾因子的危险性、承灾体的暴露性和干旱灾损敏感性以及受旱区域防灾减灾能力的分析,干旱灾害风险由这些风险因子及其之间的相互作用共同决定。致灾因子的不确定性和孕灾环境等的复杂性使农业干旱灾害风险系统充满了众多不确定性因素,因此,如何正确选取风险因子建立模型对干旱灾害风险程度进行定量描述,以及如何有效识别和描述农业干旱灾害风险评价中的种种不确定性,是当前农业干旱灾害风险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重要科技问题。论文在综合分析影响干旱灾害风险主要因子的基础上,从干旱灾害形成机理出发,系统分析承灾体响应规律,根据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从危险性、暴露性、灾损敏感性和抗旱能力4个方面建立农业干旱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结合不确定性分析理论,对淮河流域农业干旱灾害风险评价进行较系统的研究,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分别从发生几率、时空分布和演变规律三个方面分析淮河流域农业干旱灾害特征;从农业干旱灾害形成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分析农业干旱灾害形成机理。(2)结合主要农作物专项受旱试验与淮河流域四省已有灌溉试验资料,初步分析主要农作物受旱减产规律研究,包括水分亏缺对农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定量分析主要农作物不同生育阶段对水分亏缺的敏感性;筛选确认并建立作物产量与水的关系模型,即“作物—水”模型。(3)将农业干旱灾害风险系统分为危险性、暴露性、灾损敏感性以及抗旱能力4个子系统,建立农业干旱灾害风险评价初步指标体系;根据专家咨询结果,采用遗传算法模糊层次分析法计算初步指标体系中各子系统各指标的权重,从而建立评价指标筛选模型;根据已有研究成果,结合评价区域实际情况,对筛选后的指标进行评价等级标准的划分,将各指标分为1级(微险)、2级(轻险)、3级(中险)及4级(重险)四个风险等级。(4)采用集对分析法构造样本指标与评价标准等级的相对隶属度函数,建立农业干旱灾害风险评价模型;将模型应用于安徽省淮河流域,分别对其九个市进行农业干旱灾害风险评价,并分别从危险性子系统、暴露性子系统、灾损敏感性子系统以及抗旱能力子系统4个子系统分析各地区风险等级。将4个风险子系统加权综合,得出安徽省淮河流域区农业干旱灾害风险评价结果为:宿州的农业干旱灾害风险为重险;淮北、亳州、蚌埠、阜阳的农业干旱灾害风险为中险;淮南、合肥淮河流域、滁州淮河流域的农业干旱灾害风险为轻险;六安淮河流域的农业干旱灾害风险为微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