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迄今为止众多社会学者关于家族企业源于信任问题的研究结论为起点,采用文献研究、实证调查的研究方法,对中国家族企业管理者(企业主)如何"作人"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理论结合实证资料的探讨.作者认为目前针对中西方众多学者的言家族企业必谈"差序格局"、"特殊主义"、关系治理以及信任问题,只是对家族企业产生并在当今中国社会茁壮成长与繁荣发展的片面解释,他们的认识是基于认为家族企业信任的发生是与"经济人"的自利动机和理性分不开的."经济人"由于不可能具有满足自身需要的全部资源,要获得自身利益的实现就必须依靠社会和他人,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而在社会互动过程中经过反复博弈,他们认识到,若要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选择信任是最优策略.此类观点显然是受西方经济学者人性论的影响,在出发点上就把人看作是"经济人",而这一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假设最大的特征就在于:认为激励"经济人"活动的唯一动力是个人经济利益,"经济人"就是会理性计算,有创造性,能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人,是以"各人在他所处的环境中都根据他自己的经济利益来有理智地行动"的人.作者在文献收集和实证个案调查过程中发现,我们的过于片面化就在于从另一个极端裂变了"经济人"和"道德人"的关系,即使批判资本主义"经济人"也不应该在研究家族企业问题上,对"经济人"全盘肯定或否定,而同时把道德人理想化,事实上就现实情况而言,中国家族企业的管理者一般都处在两端之间——"经济人"与"道德人"有机统一的连续体上,其行为选择不论是出于内在道德自律,或是由于制度、法规、舆论、文化等诸多的他律作用,都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在当今中国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社会复合角色的扮演者,在这一个体身上"经济人"的伦理性固然需要得到体现,但现实生活中大量的表现是既是"经济人",又是慈善家("道德人"),即使在处理经济收益时,"经济人"与"道德人"也是形影不离,携手并进的,共同依存于家族企业的企业主同一人身上,二者的这种统一在家族企业管理者身上是最好的缩影.或者说该"经济人"既包含有"唯利是图"的特性,又折射出道德伦理的影子,这种"经济人"是"经济人"特性与"道德人"特性共寓之体,是迂回于两者之间并力图求得最佳平衡的体现.本文对于家族企业研究的启示在于:突破以往过多单纯从企业进化理论和"经济人"角度出发的各种言说,包括有关信任方面,及涉及交易成本、理性选择和制度等诸多问题的研究视角,选取有较好代表性的具体实例来验证说明家族企业管理者顺应社会转型的行为选择逻辑.当然文中也有诸多论证不够周密之处,有待以后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