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肝脏相关淋巴细胞(Liver-Associated Lymphocytes,LAL)是肝脏的第四类非实质细胞,其定义是指位于肝窦内不参与血液循环的淋巴细胞。本研究首先建立观察大鼠活体LAL的技术方法。在此方法基础上,我们观察到大鼠LAL主要分布在汇管区,呈现自汇管区至中央静脉区的梯状分布。肝脏大颗粒淋巴细胞(Large granular lymphocytes,LGL)是LAL中的一种特殊细胞类型,0.2um小泡(包括空泡和杆状核心小泡)和致密颗粒是肝脏LGL特征性细胞器,两种细胞器的数量间存在正相关关系(P<0.01)。 其次,我们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2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肝穿标本中淋巴细胞CD3/CD56的表达。结果显示:肝脏内存在着与外周血明显不同的淋巴细胞构成比,其CD56阳性细胞所占比例远高于外周血;在乙型肝炎发展的不同阶段,CD3+CD56-,CD3+CD56+,CD3-CD56+三类细胞群的比例随着病情的发展而发生变化。在急性乙型肝炎期,淋巴细胞总数明显增高,且以CD56+细胞的NK作用为主(P<0.05),此期中的γδT淋巴细胞(CD3+CD56+淋巴细胞)表现尤为突出。在轻度慢性肝炎期,CD56+细胞与CD3+CD56-细胞在数量上无明显差异。在中、重度慢性肝炎期,则出现了以CD3+CD56-类细胞,即CD8+T细胞的CTL作用为主(P<0.05)的免疫学分布。由此我们得出,在乙型肝炎病程发展的不同阶段,LAL的作用侧重点存在显著差异。 最后,我们将收集的乙型肝炎肝穿标本(包括42例石蜡标本和40例电镜标本),分别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和电镜观察。CD56单克隆抗体(NK细胞标志)与FasL多克隆抗体(Fas配体,参与凋亡机制)的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CD56阳性细胞主要位于肝窦内,在碎屑样坏死区域散布。FasL阳性细胞(包括LAL与肝细胞)主要分布于汇管区,肝小叶内少见,多聚集于碎屑样坏死灶和假小叶的周边,随肝脏损伤加重而表达增强(P<0.01)。超微形态学观察显示,LAL在乙型肝炎病程发展的不同阶段,其细胞活性程度及表现有所不同。同时,我们首次从形态上将LAL分为典型Pit细胞,小淋巴细胞和混合淋巴细胞三类,证实LAL在形态学上同样具备多样性特点。综合多方面的结果,我们认为LAL抗乙型肝炎病毒的过程是相当复杂有序的,各个环节之间是有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其表现与肝脏感染病毒的类型、发病的缓急以及病情进展的程度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