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接受理论认为任何文学文本都具有一种召唤结构,而每个读者在阅读前都有自己的期待视野。读者阅读的过程就是确定文本未定点的过程,即带着自己的期待视野融入到文本的过程。只有当读者的期待视野和文本达到融合后,文本才能被接受,才具有意义。因此,首先作为源语文本的读者,译者首先要使自己的期待视野和源语文本融合,然后在充分考虑译语读者的期待视野的基础上确定翻译策略和方法,这样才能打造一个能使译语读者期待视野融入其中的译语文本。就《红楼梦》中灯谜而言,它们大多数以绝句的形式出现,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如何使译语读者感受到这些中国传统灯谜的音律美、形式美及意义上的谜底与谜面的巧妙扣合,使读者期待视野和译语文本融合,进而使译语文本得到很好的接受,最后达到传播源语文本的目的,这对译者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本文首先具体阐述了接受理论的起源和主要观点以及其对文学翻译的启示,然后考察了《红楼梦》中灯谜的特征和作用,及翻译灯谜时可能会碰到的困难。而后,作者从再现源语文本的形式美、音韵美和意义美三方面分析了邦索尔在两次视野融合过程中的不同表现,并得出结论:邦索尔的译本存在两大缺憾,第一,他虽然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独自完成了整本书的翻译工作,但由于缺少与其他《红楼梦》学者的交流和其他未知原因,他没能成功使其期待视野和源语文本融合;第二,他采用了绝对忠实的翻译策略,很难顾及译语读者的期待视野。因此,就灯谜翻译而言,邦索尔译本不易被译语读者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