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鼻腔内流场及气味吸收模式的数值模拟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e23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鼠作为实验室最常用的实验动物之一,常被用来做嗅觉神经科学的研究。嗅觉的产生起源于鼻腔,它强烈地依赖于呼吸时鼻腔内的空气流动与鼻粘膜对气味的吸收模式特征。而鼻腔内的空气流动与气味吸收模式又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鼻腔本身的结构特征。  为了研究大鼠呼吸时鼻腔内的气流场与气味吸收模式,以及鼻腔气道的宽度改变对其鼻腔内的气流场及气味吸收模式的影响,本文首先基于大鼠鼻腔气道的MRI扫描图像重建出一个大鼠的鼻腔气道模型,然后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模拟了大鼠在生理范围内的三种不同呼吸速率条件下的鼻腔内的气流场模式以及三种不同溶解性气味在鼻腔内的气味吸收模式,特别定量考查了在嗅上皮区域的上述模式。然后对MRI图像中的鼻腔气道进行人为的加宽并重建出另一个具有较宽气道的大鼠模型气道模型,继续采用与第一个大鼠鼻腔同样的方法与条件模拟了宽气道鼻腔模型内的气流场与气味吸收模式。最后定量比较了两个鼻腔模型内尤其是嗅上皮区域的气流场与气味吸收模式的差异。  模拟结果展现了不同呼吸速率条件下大鼠鼻腔内的气流场特点:包括吸气时鼻腔内具有“之”字形流线,而呼气时“之”字形流线偏少;用力吸气时有更多的气流进入嗅上皮区域等。以及不同溶解性气味在鼻腔粘膜内的吸收模式特点:包括不易溶于水的气味在鼻粘膜内的吸收量少,并且吸收通量从鼻腔上游至下游的梯度小;而易溶于水的气味在鼻粘膜内的吸收量大,并且吸收通量从上游至下游的梯度大,以至于气味分子难以传输到位于鼻腔下游的嗅上皮区域,必须用力吸气才有气味到达嗅上皮区域。  而鼻腔气道宽度少量扩张后引起了大鼠鼻腔模型内的流场与气味吸收模式的明显变化。仅仅34μm的气道宽度扩张就引起大鼠鼻腔内整体平均速度下降约10%,而在嗅上皮区域平均速度增加约12%,进入嗅上皮区域的气流量增加约3%。对于气味在鼻粘膜内的吸收影响则根据气味溶解性、鼻腔位置以及吸气速率的不同有很大差别,其中引起的最大吸收差异达到一个数量级。  这些气味在两个鼻腔模型内吸收模式的巨大差异可能会导致鼻腔对气味的嗅觉识别产生明显差异。从而说明,早期文献中基于铸造法构造的大鼠鼻腔模型因其会导致鼻腔气道的扩张,基于其的模拟结果可能会与实际生理情况有较大偏差。为了利用大鼠来更精确的研究鼻腔的生理功能特别是嗅觉功能,构建一个更精确的大鼠鼻腔气道的几何模型是非常有必要的。
其他文献
压电免疫检测系统作为一种新型生物免疫检测系统,是利用压电元件的质量敏感性质,结合生物免疫识别特性,通过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实时处理,而形成一种自动化分析系统.该系统可以
为了探讨利用高炉煤气生产碳化铁的可行性,该文通过在COREX尾气中配加少量氮气进行还原试验,探讨氮气对还原反应的影响规律.以Fe-C-O-H热力学计算为基础,在600~750℃的范围内
该文中分别以醋酸丁酸纤维素(CAB)和/或聚氧化乙烯(PEO)与PHB共混,利用差示扫描理热分析(DSC)、偏光显微镜(P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分析(XRD)、拉伸试验等手
在开发远程医疗系统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中国目前的远程医疗系统还不是十分完善,还存在相当多问题,主要有各远程医疗系统之间的互连管理问题,通讯网络问题,以及数据的安全性问
该文通过对CAI及其在数学领域中应用的综述,根据中国CAI发展现状和稀土冶金教学要求,选取多媒体型CAI为模型、浓硫酸强化焙烧和P萃取工艺为典型工艺制作CAI课件.该课题在Wind
学位
转炉炼钢过程中这实现钢水窄成分控制,生产高质量的钢材,同时降低合金化成本,开发转炉脱氧和合金化模型是其中生要的手段之一.该论文基于对冶金过程中脱氧合金化操作过程的分
研究目的:本论文应用同步似然分析方法(Synchronization likelihood, SL),研究大鼠在工作记忆过程中,前额叶皮层多通道局部场电位(Local Field Potentials, LFPs)的0分量的功
本课题在内皮细胞培养技术、细胞荧光显微技术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研究体外内皮细胞与血小板和白细胞粘附的方法。通过内皮损伤和平板流动小室模拟装置(Parallel Plate Flow 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