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章32O排CT冠状动脉成像低剂量扫描技术的初步探讨目的评价320排CT冠状动脉低剂量成像技术的初步应用。方法(1)对我院2010年1月~4月间170例临床拟诊断为冠心病患者,随机分成5组,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选用非离子对比剂优维显(370 mg I/ml)50ml,流率5.0ml/s,使用2种不同的启动扫描方法行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①自动法:120例患者根据所设CT阈值不同(180、220、260、300)HU,分为1~4组,使用对比剂自动跟踪技术(surestart)自动触发扫描方法。②手动法:小组5中50例患者使用surestart手动触发扫描。(2)对我院2010年4月~2010年5月临床拟诊断为冠心病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第1组(实验组)50例,采用改良法心电门控扫描;第2组(对照组)50例,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两组均采用手动触发扫描,行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3)对我院2010年6月~2010年7月间BMI在正常范围内(BMI<24 kg/m2和BMI≥19 kg/m2)接受CTCA检查的60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行320排CT冠状动脉CTA检查,第1组(A组)使用120kV管电压扫描,第2组(B组)使用100kV管电压扫描,均采用改良性心电门控手动触发扫描。3、结果(1)自动法中4组冠脉图像质量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小组1图像质量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小组1与小组5冠脉图像质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小组1显示平均心大静脉CT值为114.7±12.1HU,小组5为75.1±9.1HU,两组心大静脉平均CT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第1组(实验组)血管可评估率为95.0%,第2组(对照组)为95.8%。两组冠状动脉段图像质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第1组平均有效辐射剂量为(2.90±0.37)mSv,第2组为(10.33±1.65)mSv,两组辐射剂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第1组(A组)评价375段冠状动脉,第2组(B组)评价367段冠状动脉。第1组图像质量评价为优和良好的占95.5%,第2组占94.0%。冠状动脉段图像质量评分两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373)。第1组平均有效剂量为(4.14±0.42)mSv;第2组平均有效剂量为(2.30±0.43)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结论对BMI在正常范围内的患者,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时将管电压设为100 kV,同时应用改良性回顾性心电门控手动触发扫描技术在确保图像质量及血管可评估率的前提下可明显降低辐射剂量。第二部分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低剂量扫描技术临床应用价值探讨1、目的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比较,探讨320排CT冠状动脉低剂量血管成像对冠状动脉狭窄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2、方法采用320排CT对我院2010年4月~2010年7月间临床拟诊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160例病例进行320排CT冠状动脉低剂量血管成像,其中男100例,女60例,年龄29~89岁,平均53.5岁。98例患者检查前心率为50~75次/分,62例为75~88次/分;127例为窦性心律,平均心率70次/分;16例与冠状动脉造影比较。利用多种重建方法进行重建,重点分析冠状动脉成像质量和计算诊断冠状动脉狭窄≥50%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3、结果图像质量I级132例(82.5%),Ⅱ级22例(13.75%),Ⅲ级6例(3.75%)。所有检查者均无阶梯伪影,其中运动伪影11例。320排CT冠状动脉低剂量成像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7.67%、98.48%、93.33%、99.49%。4、结论320排CT冠状动脉低剂量血管成像图像质量高,对诊断冠状动脉狭窄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