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业劳动生产率得到迅速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大幅提升,农村面貌显著改善。但是随着市场经济在中国的不断深入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本身带来的土地①地块分散、细化等问题开始显现,不利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难以形成农业规模经营。与此同时,国民经济工业化、城镇化飞速发展,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导致农村剩余优质劳动力资源不足,带来土地撂荒等一系列问题,对我国粮食安全形成一定威胁。因此,在保障农村集体权益和农民个人权益下,推动多种形式的农村土地流转,减少农村土地浪费和撂荒现象,进一步优化农村土地资源的配置,实现农业从小农经济向适度规模经营的转换,是当前我国农业工作中的重要目标,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本文在对已有研究进行系统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基于家庭生计禀赋视角,利用2016至2017年对安徽、湖北、四川三省共367份农户微观调查数据,借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模型专门对农户土地转出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具体表现为农户土地转出率呈现出统计学上显著不同。进一步研究发现,农户土地转出决策主要受下列因素影响:户主年龄、文化程度、工作类型、家庭人口抚养比、家庭非农收入占比、家庭人均土地面积、土地流转租金、农业投入产出比、土地确权情况、流转合同及土地流转期限。其中户主年龄、文化程度、农业投入产出比及土地确权与农户土地转出率成负相关;家庭人口抚养比、家庭非农收入占比、人均土地面积及土地流转期限对农户土地转出决策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通过构建传统的C-D生产函数,测算农户农业生产的劳动边际报酬、土地边际报酬。发现,对于一般农户家庭而言,非农就业工资水平远高于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边际报酬,因此农户在劳动禀赋分配上更倾向于劳动力外流,投入农业生产的劳动力较少,农业劳动力不足促进了家庭土地转出。又发现农户农业生产中土地的边际报酬低于土地流转的租金,形成内生推力,促使农户更倾向于将土地流转出去。使用DEA方法构建以样本10个乡镇作为决策单元,以农业亩产劳动消耗率和农村土地转出比为投入变量,以土地转出收益比、土地转出亩产值、家庭非农劳动比为产出变量的土地转出效率模型。从土地转出综合技术效率值得出,金拱镇、高河镇、灌口乡、通济镇、金铺镇、孔坊乡这6个地区的土地转出综合技术达到有效水平。最后,基于实证研究结论,提出优化家庭生计禀赋配置、促进土地规模化经营的政策建议。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并结合实践经验,本文认为,要不断深化农村土地结构调整进程,逐步完善农地流转法制建设,加强土地流转法律知识宣传,逐步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完善农村“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组织劳动力技能培训,帮助有劳动能力者解决再就业问题。各地区应根据资源禀赋特点发挥比较优势,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土地流转信息服务平台,依靠市场力量、政府服务合理调配农地资源;同时,需要健全土地流转市场监管和风险防范机制,防止出现土地流转不合法、不公正流转农地后违约以及将土地作非农用途等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