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七种不同微创疗法治疗突出型腰4-5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影像学改变及不良反应,并探讨同种疗法的临床疗效与影像学改变之间的联系。 方法 将138例入选患者随机分为7组,即经皮切吸法组(A组)17例、盘内法组(B组)17例、盘外法组(C组)21例、盘内外法组(D组)24例、切吸+盘内法组(E组)15例、切吸+盘外法组(F组)26例及切吸+盘内外法组(G组)18例,依次采用自动经皮腰椎间盘切吸术、盘内胶原酶溶解术、盘外胶原酶溶解术、盘内外胶原酶溶解术、盘内胶原酶溶解术联合自动经皮腰椎间盘切吸术、盘外胶原酶溶解术联合自动经皮腰椎间盘切吸术和盘内外胶原酶溶解术联合自动经皮腰椎间盘切吸术进行治疗。并进行不少于4个月的随访及CT复查。 结果:1、全部138例患者的近期总优良率71.01%,总有效率94.20%;远期总优良率70.29%,总有效率84.78%。其中G组的远期优良率(83.33%)及有效率(94.44%)均为七组中的最高,且明显优于A组(P<0.05)。 2、C组有14.29%(3例)变小,F组有38.46%(10例)变小;而其余五组突出物变小率均达50%以上。同时,C组突出物首、末次CT评分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六组同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3、B和C两组同组突出物有变小者疗效与无变小者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其余五组同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4、C组术后的椎间隙变窄发生率为4.76%,分与其余六组两两比较均差异非常显著(P<0.01);而其余六组的间隙变窄发生率在53%~67%之间,而其组间两两比较均无显著差别(P>0.05)。 5、B、D两组术后腰腿痛加剧发生率分别为58.82%、54.17%,高于其余五组的发生率(均在23%以下);而A组的发生率仅有5.88%(l例),为七组中最低。 结论:1、七种微创疗法均是临床治疗突出型腰4一5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 2、突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经盘外胶原酶溶解术治疗后其突出物大小及椎间隙高度均无明显改变,而经其余六种微创疗法治疗后其突出物变小明显,并存在术后椎间隙变窄现象,但尚未发现山间隙变窄而产生不良影响。 3、除了盘内法、盘外法两组外,其余五组术后同组的临床疗效与突出物变小均有一定的相关性。因此,微创疗法术后的CT复查具有较大的临床意义,也是十分必要的。 4、盘内法或盘内外法治疗突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常发生术后腰腿痛加剧,若联合经皮切吸法可明显减少其发生。 5、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盘内外胶原酶溶解术联合自动经皮腰椎间盘切吸术治疗突出型腰4一5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优异、突出物变小显著、副作用少,建议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