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国内对于分析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分析师对于上市公司的外部治理作用上,这从一定程度上表明分析师能够对上市公司的行为产生影响。众所周知,分析师会定期对上市公司发布业绩预告,那么分析师的盈余预测是否会影响到上市公司管理层的行为呢?另外,不同的上市公司所跟踪的分析师人数也不同,我们有理由怀疑分析师跟踪人数会对两者的关系产生影响,因为跟踪人数越多,市场对该公司的关注度往往越高,管理层承受的压力可能会越大。因此我们推测分析师跟踪人数可能会促使管理层做出某种违背意愿的行为。He和Tian(2013)认为分析师跟踪人数越多,市场对公司的关注度越高,当公司业绩与市场预期不匹配时,市场的反应也会越大,这恰恰是股东不愿意看到的现象,因而在委托代理理论存在的情况下,随着分析师跟踪人数增加,以个人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管理层会越来越有动机去迎合分析师的预期,以降低来自股东的惩罚。Huang etal.(2017)经过研究发现管理层的迎合现象明显存在于美国资本市场中,因此证实了“业绩压力理论”。另外,除了业绩压力理论,也有学者认为上市公司普遍采用的股权激励等措施使得管理层和股东的利益一致,因此管理层会站在公司的长远利益上考虑问题,并不会因为分析师跟踪人数的多少而违背主观意愿来迎合分析师,在这种情况下,对应另外两种理论,“监督理论”和“分析师竞争理论”。前者指分析师跟踪人数增加只会增加对上市公司的监督作用,降低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因而其真实业绩可能会低于分析师预期,而后者指分析师跟踪人数增加,分析师内部的竞争会削弱其一直存在的“乐观偏见”,因而结果是公司真实业绩可能超过分析师预期。木文旨在综合国外学者的三种理论,给出最适合中国的理论及其经验证据。借鉴Huang et al.(2017)的研究方法,本文把因变量分为三个类别,低于分析师预期(FAIL)、迎合分析师预期(MEET)和超过分析师预期(BEAT),以分析师跟踪人数作为解释变量,构造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对三个理论进行回归分析,探究各个理论在A股市场的适用性。结论表明随着分析师跟踪人数的增加,上市公司每股盈利水平更可能“迎合”分析师的预期,即相对于“监督理论”或者“竞争理论”,“业绩压力理论”更适合于国内市场,这与国外研究结论基本一致。另外本文按照产权性质将样本划分为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从而验证不同的产权性质对该结果的影响,结论表明非国有企业相对于国有企业,迎合分析师预期的概率更高。接下来文章采用一阶差分法,对被解释变量进行分类进而控制模型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结果表明压力理论依然更适合A股市场。最后,文章采用多种稳健性检验,通过变更分析师跟踪人数为研究报告关注度、设置分析师跟踪为虚拟变量,结果表明压力理论依然稳健。本文的创新点(1)综合了国外学者提出的三种理论,分析较为全面。(2)使用国内数据验证三种理论,给出符合我国实情的经验证据。(3)文章分析了不同的产权性质对研究结论的影响。本文的研究贡献(1)丰富国内研究分析师跟踪的相关文献。(2)有助于研究分析师跟踪对上市公司影响的具体作用机制。(3)为政府通过完善资本市场中介,增加分析师就业岗位来推动资本市场稳定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决策依据,同时对上市公司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