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身份认同”指的是“个体对自我身份的确认和对所归属群体的认知。”它是一个通过与他人、群体的互动,不断发展变化,不断建构的过程。国际汉语志愿者教师作为一种新兴的、应时代发展需要而产生的社会文化身份,具有其复杂性和动态性。目前国内外关于“身份认同”理论的研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关于“外语教师身份认同”的研究也逐渐完善,但是专门针对国际汉语志愿者教师身份认同的研究几乎为零。在此背景下,本文依据社会文化理论,着眼于国际汉语志愿者教师身份认同的研究,在借鉴上海外国语大学寻阳(2012)《我国高中英语教师身份认同研究》中的《外语教师身份认同调查问卷》的基础上,修订完成《国际汉语志愿者教师身份认同调查问卷》,针对北京外国语大学41名国际汉语志愿者教师进行了两次(到任前期和到任后期)问卷发放和回收,并利用社会统计学软件SPSS 22.0对问卷结果进行了定量分析。问卷分为四个维度,分别是:职业身份认同、专业身份认同、个人身份认同、环境身份认同;在这四个维度下,又分为九个因子:职业价值观、职业归属感、汉语教学信念、汉语教学水平、工作投入、职业行为倾向、人际身份认同、文化身份认同。本文还结合访谈等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希望找出志愿者教师身份认同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本论文试图回答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到任前期和后期,志愿者教师身份认同的基本情况如何?是否发生了显著性的变化?原因为何?第二,志愿者教师身份认同的哪些维度/因子发生变化?如何变化?是否发生了显著性的变化?原因为何?第三,影响志愿者教师们对自己身份认同的因素有哪些?对提高志愿者教师的身份认同感有何启示?通过研究发现,国际汉语志愿者教师的身份认同水平总体较高,且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他们的身份认同感有了显著的提高。同时部分志愿者教师仍然存在身份认同方面的问题。四个维度中,志愿者教师的职业身份认同水平最高,专业身份认同、个人身份认同偏高,环境身份认同水平最低。且经过一年的实践,志愿者教师的职业身份认同,专业身份认同、个人身份认同均有了显著性的提高,而环境身份认同没有显著性变化。从八个因子的角度考虑,志愿者教师工作投入这一项提高幅度最大,说明被试们对教学工作所产生的热情、奉献、专注程度以及在工作过程中所产生的幸福感都有了显著的提高:而人际身份认同、文化身份认同水平一直偏低,且没有发生显著性变化,说明志愿者教师在组织支持感,人际关系发展方面情况欠佳,且一年内没有得到明显改善。结合相关理论和访谈结果,笔者分析出学生认同、组织支持、社会文化环境,个人实践性知识是影响国际汉语志愿者教师身份认同的四个主要因素。在四者的共同作用下,志愿者教师在与他人、社会环境的不断互动中不断发展着自己对志愿者教师这一身份的认同。其中,学生认同对志愿者教师身份认同总体水平较高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而获得组织支持较少则是造成身份认同问题的主要原因。基于上述研究结果,笔者提出了下面几点建议:从相关机构的角度出发,一是汉办及学校注重培养志愿者教师的志愿者精神,强化其服务动机;二是孔子学院要采用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加强对志愿者教师的关心和帮助,提升他们的组织支持感;三是孔子学院要为志愿者教师提供教学以及语言文化两方面的培训和指导,通过教学研讨会、专家答疑、定期培训等方式促进志愿者教师身份认同水平的提高。从个人的角度出发,志愿者教师应该通过自我反思、加强与同事、领导的沟通交流,参与同辈指导活动等方式提高自己的身份认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