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人们越来越重视乡村的潜在经济发展能力、生态功能与其文化价值。但由于城市化进程的迅猛扩展与乡村旅游业的介入,使乡村聚落居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转变,对于乡土聚落景观的价值认同感降低。同时在规划及设计过程中存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致使其场所精神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乡土聚落景观的在地性特征。由此看来,乡土聚落景观诸要素存在着一个从传统到现代的时空演变过程。本文首先从哲学、现象学、建筑学、心理学角度阐述国内外场所精神的理论研究概况,再从人文地理学、生态学、风景园林学领域分析乡土聚落景观的研究内容;从而以西南少数民族山地地区为例,探索场所精神与乡土聚落景观在族群与物候方面的内外关联。由此分析出四种乡土聚落景观中场所精神的表现形式:市井生活景观、生产劳作景观、精神信仰景观和乡土名胜景观;这些景观形式在乡土聚落中都具有各自不同的场所属性和场所精神。由此,本文试图进一步探索乡土聚落景观的场所体系,在其体系下,笔者发现乡土聚落景观具有“多属性”的场所对象:其对象可分为私密空间、公共空间和过渡空间;“生活圈”的场所范畴:在此例举诺伯格·舒尔茨存在空间的五个阶段来详细说明生活圈中的尺度范畴;“场景化”的场所构成:即空间与情感在社会构成与行为构成两方面的融合。这一场所体系在乡土聚落中依附于其中居民的日常生产生活,因此可以将其视为场所精神的核心。根据以上阐述并结合笔者在读研期间参与的聚落调研——位于西南少数民族山地地区的丽江宝山几个典型聚落,具体分析其乡土聚落景观的地形地貌、地域气候和历史文脉,以此试图探索不同地形、气候、文化下乡土聚落景观中场所精神的设计理念。经过推敲,笔者共归纳出三个设计理念,分别是:“锚固定位”、“境身生情”和“异质同构”。根据设计理念进而推敲六种适宜的设计方法有:“集聚”、“凝练”、“夸张”、“引借”、“变异”、“融合”,希望通过设计方法的详细阐述进而更好的诠释设计理念在场所精神中的表现形式。最后将设计方法应用在实践案例中,以桂林阳朔古石村为实例论证该设计方法的适应性。希望通过设计方法的研究再现乡土聚落景观的地域性特征、提升乡土聚落的情感认同、塑造乡土聚落的生活场景;同时,将研究方法应用到西南少数民族山地地区乡土聚落景观的设计中,解决其聚落景观设计均质化、城市化、场所精神缺失等现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