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视角下金融发展与城镇化对湖南省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mmk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农”问题事关社会民生,近年来关注度持续上升,农民收入问题讨论热烈。城镇化建设发展以来,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进而提高自身收入水平,但在这一过程中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农民收入发展遇到瓶颈。为解决这一问题新型城镇化不断探索发展新路径,且社会金融机构提高农村金融市场重视度,加大金融扶贫力度,二者在解决农民增收问题中起到重大作用。在这一背景下本文将开展湖南省金融发展与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
  本文选取湖南省87个县级单元(除去市辖区)为研究对象,选取2007-2017年有关数据进行空间杜宾模型构建,以金融发展水平与城镇化作为模型核心解释变量,农民收入为被解释变量;通过建立地理距离和经济距离空间权重矩阵对空间效应进行刻画,运用SDM偏效应分解法进行实证研究,最终得到相关结论。
  本文研究发现:就总体而言,省内金融发展和城镇化都会促进农民增收,且间接效应均高于直接效应;分区域来看,除大湘西地区外,长株潭、湘南和环洞庭湖区域的城镇化发展均正向促进农民增收;由于虹吸效应,长株潭地区金融发展会阻碍周边地区农民收入增长,而大湘西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出现金融抑制现象,阻碍当地农村经济发展,不利于农民增收;2007-2017年中省内金融发展与城镇化并未良性耦合,交互影响下阻碍了农民收入增长。
  湖南省要促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创新投融资模式,提供城镇化发展动力;金融机构加大农户、中小微企业信贷规模,提高中长期贷款占比,不断完善服务体系;二者相互支持,双向促进,避免金融抑制作用;省内分区域因地制宜发展,明确当地特色主导产业,加强各区域发展联动,共同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农民增收。
其他文献
自2012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速首次跌破8%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开始走向换挡转型期,与此同时,智能技术取代突破性的进展,物联网、云计算等高端的工业自动化技术在实践中开始运用,使得我国工业行业从业人员的失业压力越来越大。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从2004年以来“机器换人”的热议,智能技术对就业的替代到底是杞人忧天还是未雨绸缪,值得我们关注。
  本文从宏观层面考察我国智能技术发展对就业影响情况,通过将智能技术拆分成可以创造新工作的产品创新技术和可以替代劳动力进行生产的智能自动化设备创新技
中国经济经过40年的高速增长和发展,在取得了辉煌成就的同时经济结构不合理造成的矛盾也变得日益明显,主要表现为存在巨大的现代工业技术生产体量与无法充分满足于人民生活需求的高新技术产品质量之间的矛盾,基础制造业和建设施工行业的产能严重过剩与现代科技、服务业的发展速度滞后之间的矛盾,经济发展方式的低效粗放与高效资源集约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之间的矛盾。为了更好地完成社会主义经济的转型,做到将GDP由量变向质变的发展方式转换,必须加快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在宏观政策的指引指导下,不同行业的企业发挥主观能动性,在
农业绿色发展关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国家粮食安全、生态环境稳定等重大战略事宜,“三农”工作一直是党中央工作重心。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突出2020年“三农”工作要求就是要促进农业稳产保供和农民增收,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广东是第一经济大省,也是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大省,优势制造业与服务业集聚在珠江三角洲区域,东西两翼及粤北山区发展相对落后,农业城市居多。推进广东农业绿色发展,探索农业发展新模式,优化产业结构,促进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长期以来指导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本方针。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不平衡的问题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日益凸显的区域经济极化现象和日益扩大的区域经济差距,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稳步、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研究区域经济极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于我国形成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梳理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基于增长极理论、循环累计因果理论、极化-涓滴理论等相关知识,从经济极化产
改革开放至今,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国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日渐显现,生态文明建设力度不足是其表现之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强调了建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新中国的紧迫性。在这一背景下,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被提上日程,并且选取发电行业作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政策实施的先行行业,开始探索由地区试点走向全国推广的碳排放权交易之路。为从发电行业的角度探究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政策的作用效果,本文将电源结构作为研究的切入点,从理论和实证的
“稳投资”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抓手,保持企业投资稳定增长是稳投资的重要着力点。然而,受信息不对称和委托代理问题的影响,企业管理者和控股股东可能占用公司资金以自利,从而缩减企业资本支出。社保基金理论上具有约束控股股东和管理者的能力和动机,是改善公司治理、促进企业资本支出的潜在力量。社保基金持股在企业资本支出方面是否具有改善公司治理的效应?成为本文尝试回答的问题。
  在文献梳理、机理分析和模型推演的基础上,本文运用中国A股上市公司2003-2018年间的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社保
公共部门与非公共部门的差异一直是经济学、社会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其中大部分学者倾向于公共部门与非公共部门员工工资差异方面的研究。本文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的数据,首先采用描述性统计和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公共部门与非公共部门员工的主观幸福感差异进行考察。其次,运用OrderedProbit模型和PSM模型,对公共部门与非公共部门员工的主观幸福感的差异、影响因素及差异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最后,进行了异质性分析和稳健性检验,以收入阶层和地区对员工进行分类,考察了公共部门就业对员工幸福感影响的异质性
近年来随着中国高铁网络蓬勃发展,旅客享受到越来越方便快捷的高速铁路服务,同时高铁的进入使民航受到一定的冲击,分流了民航部分客源。旅客是高铁及民航收益的主要来源,稳定的客源对于高铁及民航的效益非常重要。随着高铁的兴起,民航一方面需与高铁争夺新旅客,另一方面还需要最大限度地留住老旅客。本文基于Hotelling模型及纵向差异化模型,从不同角度构建了民航与高铁的竞争博弈模型,并采用数据模拟的方法对模型的结论进行了验证。首先,构建了民航实施歧视定价对民航及高铁商务旅客及休闲旅客影响的竞争博弈模型,分析了民航实施歧
“粉丝效应”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影响深远。本文以“粉丝效应”对中国电影票房的影响作为研究问题。首先,在机理部分,运用行为经济学的“心理账户理论、社会偏好理论、前景理论”,分别探讨“粉丝效应”在电影产业价值链的制作、发行、上映环节的作用机制;其次,在实证部分,以2016年-2018年共1077部影片的混合截面数据为样本,运用OLS回归、断尾回归、分位数回归等方法,验证了各环节的“粉丝效应”对电影票房消费的正向影响,并进一步研究了“粉丝效应”在不同国别、不同类型、不同年份的电影中的异质性,在不同票房区间的边际
最低工资制度作为一项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施行。近年来,我国最低工资制度持续完善和发展,最低工资标准的调整幅度和执行力度不断加强,对经济社会的重要程度也日益增加。最低工资标准制定的初衷在于提高低收入群体的劳动报酬,维护经济社会平稳运行。最低工资标准的调整会影响包括劳动力成本在内的宏观经济变量,从而对宏观经济产生一定的冲击。然而,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多集中在劳动力成本对经济波动的影响上,而关于最低工资标准对经济波动的影响研究却一直被忽视。在我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以及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大环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