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12月11日,国务院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标志着中国金融业进入了一个开放发展的新时期,中国金融业将更大程度地参与到全球金融服务竞争之中。中国商业银行亦将在本土与外资银行“共舞”,展开面对面的较量。西方发达国家金融市场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基本上都实现了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都经历了利率市场化的洗礼。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为了适应金融业对外全面开放的需要,经济体制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逐步纵深发展。2000年9月21日,以外币贷款利率和外币大额定期存款利率放开为标志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也拉开序幕,并分阶段、分步骤地向纵深推进。但是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利率水平表现出较明显的不确定性,利率风险也成为中国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由于国内长期以来实行利率管制,导致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意识淡薄,缺乏相应的利率风险衡量手段和工具,国内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水平和经验远远落后于外资银行,在和外资银行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阻碍了中国金融业的稳定健康发展。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研究和探索中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体系和管理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且意义深远。本文的主要观点和主要内容如下:首先,利率市场化改革给中国商业银行内部经营活动和外部宏观经济环境产生了极大影响,主要表现为利率的普遍升高和剧烈波动所带来的阶段性风险和恒久性风险。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现状不容乐观,一方面在银行内部:(1)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的职能不明确;(2)没有形成一套合理的利率风险管理流程和内控机制;(3)尚未建立完善的金融产品定价机制;(4)缺乏管理信息基础;(5)缺乏完备高效的利率管理机构和专业的管理人才;另一方面在银行外部:(1)外部监管尚未完善;(2)金融市场发展相对滞后;(3)现行利率政策和金融法规存在缺陷。其次,利率风险衡量作为利率风险管理的关键,直接决定着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策略的选择。目前,中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衡量水平还处于起步阶段,在意识上、组织体系上、量化监测上、计量系统上都存在很多薄弱环节,无法适应中国利率市场化发展的要求。笔者建议国内银行业可以在运用敏感性缺口模型的基础上,借助持续期模型来提高利率风险衡量水平;并对VaR风险价值分析法和模拟分析法进行理论性的学习和研究,待条件成熟时再运用到具体实践中。最后,笔者从利率风险管理策略的选择、管理体系的建立及外部环境的完善三个方面提出了适合目前中国银行业的建设性意见。其一,在策略的选择上,既要动态地调整金融产品定价机制、金融创新能力、产品开发能力;又要借鉴国外经验,逐步形成持续期缺口管理和动态模拟分析方法相结合、表内资产负债头寸调整和表外利率衍生工具对冲相结合的管理策略;其二,在体系的建立上,尽快建立利率走势预测系统、利率风险衡量系统及现代利率风险管理系统;其三,在环境的完善上,应加快金融市场的建设,调整现行的利率政策,完善金融法律、法规。笔者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借鉴了许多前人研究的成果,并在以下方面进行了尝试:第一、研究思路具有新颖性。本文突破了传统的理论阐述、现状分析、对策建议的研究思路,而是从回顾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历程为切入点,首先分析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内外部影响,再在阐述管理现状的基础上,将先进的风险管理测量技术和模型应用于中国银行业的实践中,并据此提出适合中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第二、研究方法上突出了比较研究分析法、数学模型的定量分析法。本文在借鉴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利率风险衡量技术与模型时,就敏感性缺口分析法、持续期分析法、VaR风险价值分析法及模拟分析法进行了比较研究。而在分析中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暴露现状时,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提出了适合目前中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可行性方法。然而,由于作者才疏学浅,其结构、观点、及逻辑演绎难免有不妥之处。同时,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问题涉及的环节非常多,覆盖面广,笔者并不能涵盖所有的环节、考虑所有的因素,在阐述观点的过程中难免不全面、不成熟;而且,由于研究始终具有时效性与递进性的特点,因此,本文研究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和完善。如: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完成,在利率风险衡量方法上应积极探索持续期模型与动态模拟模型相结合的模式;以及如何使用创新的利率衍生工具规避利率风险的问题,等等。希望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实践经验的积累,这些问题能够得到更加深度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