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球气候异常变化的格局下,天气骤变现象的加剧和气象灾害的频发对人群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逐渐成为新兴交叉学科研究的热点之一,其中循环系统疾病作为危害人群健康的主要疾病与气象环境变化间存在密切的相关关系。为了进一步阐明天气变化与人群循环系统疾病发病及死亡的关联特征,揭示人群暴露于天气变化过程中循环系统疾病发生及死亡的反应关系,本文分别收集不同气候区三个代表性重点城市的循环系统疾病急诊、住院及死亡人数资料与相应的气象环境数据,筛选出对循环系统疾病最敏感的温度因子作为研究的主要切入点,采用广义相加模型及病例交叉研究等先进统计学方法,定量研究评估了平均温度、气温日较差、24小时变温及高温热浪及低温寒潮事件对循环系统疾病发生及死亡的影响,旨在为开展循环系统疾病的医疗气象预报服务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北京市总循环系统疾病急诊就诊人数及兰州市总循环系统疾病住院就诊人数发病高峰主要集中在春、秋季节,脑血管疾病为人群急诊及住院就诊的首要疾病,男性及65岁以下循环系统疾病发病就诊人数最多。南京市循环系统疾病死亡人数的年变化呈“V”形对称分布,即冬季死亡人数最多,夏季死亡最少。每日平均温度、气温日较差与24小时变温分别与三个代表性重点城市(北京、兰州和南京)循环系统疾病发病及死亡人数具有显著相关性,且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效应。2.平均温度的变化(温度的持续效应)对三城市循环系统疾病发病、死亡人数有显著影响。研究发现,平均温度对北京市人群急诊人数影响的最大效应阈值区间为7~14℃,对兰州市住院就诊人数的最大效应阈值区间为6~17℃,对南京市死亡人数的最低效应阈值为25℃。平均温度在阈值温度以上时对循环系统疾病发病就诊人数的影响大于阈值温度以下时的影响;对循环系统疾病死亡人数的影响则正好相反,即冷效应对死亡的风险影响较大。夏季中温度的升高使女性及65岁以上人群因循环系统疾病就诊的风险被降低,而冬季中温度的升高使男性及65岁以下人群因循环系统疾病就诊的风险被增大。3.气温日较差(温度的昼夜变化效应)对循环系统疾病的发病及死亡也具有显著影响。总体而言,气温日较差在累积滞后最大天数每升高1℃,北京市循环系统疾病急诊就诊人数增加0.57%~0.98%,兰州市循环系统疾病住院就诊人数增加0.97%~2.25%,南京市总循环系统疾病死亡人数增加1.06%。男性及65岁以上急诊及住院就诊人数受气温日较差的影响相比女性及65岁以下人群更大。日较差作为一种重要的气温变化指标,对于人类生存环境变化及人群健康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4.24小时变温(温度的日际变化效应)对循环系统疾病的发病及死亡有显著的关联性,温度变化为升温时对循环系统疾病发病、死亡人数的影响大于降温时的影响。总体上,24小时变温每升高1℃,北京市循环系统疾病急诊人数相应增加0.66%~1.21%,兰州市循环系统疾病住院就诊人数相应增加0.73%~1.53%,南京市总循环系统疾病死亡人数相应增加0.74%。65岁以上老年循环系统疾病急诊及住院就诊人数受24小时变温的影响相对更大。5.高温热浪及低温寒潮事件对三城市循环系统疾病急诊、住院及死亡人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高温热浪主要表现为热浪当天的影响,低温寒潮则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效应。高温热浪对不同年龄及性别的影响在北京及兰州就诊人群中存在差异;低温寒潮对65岁以上就诊人数的影响较大。其他气象因素及大气污染物主要表现为与最高温度或最低温度的协同作用而增强了高温热浪或低温寒潮对循环系统疾病发病及死亡的影响程度。6.季节及人口学特征在平均温度、气温日较差及24小时变温对循环系统疾病就诊人数的影响中具有增幅或修饰作用。综上所述,天气类型的更替及相应气象要素的骤变对相关人群循环系统疾病发病及死亡明显地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及老年人群的影响尤为显著。总之,本论文以不同气候区三个代表性重点城市为研究区,以循环系统疾病为切入点,从急诊、住院及死亡三个不同层面,采用先进的医学统计方法,系统地研究了不同气候区极端天气及相应气象要素骤变对相关人群健康的影响,发现与呼吸系统疾病不同,循环系统疾病对温度及其变化幅度是最敏感的,其发病乃至导致死亡的季节分布特点也是春、秋季中冷暖空气活动最频繁的月份风险最大。这些重要的研究成果不仅为推动循环系统疾病医疗气象预报服务的开展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而且可为提升公众意识,建立完善的预警预报系统及社会各级组织的联动应急机制,最大限度地减轻极端天气及相应气象要素骤变对相关人群循环系统疾病发病甚至死亡的影响提供重要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