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太行山地处华北板块西升东降的结合部位,地理位置极其优势,其隆升研究不仅可以极大地丰富地貌形成演化基础理论科学,还可以丰富新生代华北板块地质发展历史的内容,同时也能够与我国一级地貌单元的青藏高原隆升研究遥相辉映、对建立挤压与伸展不同环境下山体形成机制与模式、相互响应,乃至全球地壳演化的研究,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对深入认识我国华北地区新构造运动与构造地貌演化、地质灾害发生及分布规律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华北地区重点工程建设、首都地区的地质安全以及环境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及其管理提供至关重要的科学依据。太行山整个山区南北绵延数百公里,跨越近四个纬度、两个经度的范围,流经的河流众多,流经太行山南部的十多条河流,研究较少,关于其两条较大的漳河水系和沁河的研究更是匮乏,而且有关夷平面年代数据几乎没有,这无疑对太行山南部的地文期研究及太行山的隆升过程研究影响较大;再者,太行山南部地貌面变形研究也是一个空白。本文以太行山南段隆升过程作为研究目标,对太行山南部进行研究。本文运用以地貌面为主、结合相关沉积盆地沉积为辅的方法研究山体隆升这一传统方法,通过对太行山南段地貌面特征、地貌面分布、地貌面变形、地貌面变形时间以及太行山南段周缘盆地形成活动特别是各个地质时期沉积物厚度分析对比,对太行山南段隆升过程作了详细的研究,获得了如下新的认识与进展:明确了太行山南段新生代以来的隆升过程和隆升幅度。认为太行山南段的隆升成山是在中生代末期至始新世之前整个华北乃至更大范围的北台期夷平面基础上发育起来的。将太行山南段新生代隆升过程划分为6个阶段;提出了太行山南段相对差异隆升成山主要发生时期是在太行期夷平而形成之后至产生“U”形谷之前,即古近纪末至上新世早中期的新认识;明确了太行山南段和中段普遍发育的“U”形谷的形成时代为上新世早期,认为与华北山地“U”形谷的形成时代存在差异;认为太行山南段构造地貌的形成是不同区块差异活动的结果。纵向上中部活动剧烈,南北两端次之。横向上具有东侧强西侧弱的特点。构成一个中间上凸的穹形构造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