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痉挛上肢腕、肘及肩关节做最大等长收缩(MIVC)运动时各粗大肌肉收缩的表面肌电信号(s EMG)变化,定量分析痉挛上肢的异常协同运动模式及上肢肌肉群间协调性异常的特征表现,并探究其产生的可能机制,期为脑卒中患者痉挛上肢肌肉整体协调功能的康复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选取10例初次发生脑卒中后偏瘫的患者作为病例组,并随机募集10例年龄、性别与之相匹配的健康成人作为健康对照组。嘱所有受试者分别进行屈腕、屈伸肘及肩外展的MIVC运动,采用16通道的表面肌电图仪同时记录下病例组患侧、健侧及健康对照组随机一侧的尺侧腕屈肌(FCU)、肱二头肌(BB)、肱三头肌(TB)及三角肌(D)的s EMG信号,分别提取出每块受试肌肉的积分肌电值(i EMG)和均方根值(RMS),并计算出相应的协同收缩率(CR))和共激活比值,对二者进行分析比较。结果1.屈伸肘时,病例组患侧BB的CR大于健侧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患侧TB的CR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患侧、健侧及对照组伸肘时BB的CR大于屈肘时TB的C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患侧BB与TB的CR差值大于健侧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屈腕时,病例组患侧BB及D的共激活比值大于健侧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屈肘时,病例组患侧FCU、D及TB的共激活比值均是大于健侧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伸肘时,病例组患侧FCU、D及BB的共激活比值也均大于健侧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肩外展时,病例组患侧BB的共激活比值大于健侧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屈腕时,病例组患侧BB的共激活比值大于TB、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屈肘时,病例组患侧FCU的共激活比值大于T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伸肘时,病例组患侧FCU的共激活比值大于B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肩外展MIVC时,病例组患侧BB的共激活比值大于FCU及TB、FCU大于TB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痉挛多以屈肌痉挛模式为主,考虑可能与脊髓传导通路异常,而产生中枢抑制作用减弱及中枢易化作用增强有关。2.脑卒中痉挛上肢运动表现为典型的固定的异常协同运动模式,且肌群间的异常协同收缩并非均匀一致,以屈肌(肱二头肌和尺侧腕屈肌)明显。3.健康人上肢运动亦存在协同运动,但异于脑卒中患者上肢异常的协同运动。4.在康复治疗中,应注重抑制上肢屈肌痉挛,采用改善异常协同运动模式的康复方法,促进上肢整体协调功能的恢复,并可根据s EMG信号的量化分析特点,动态评估上肢功能状态和指导上肢肌肉协调性的康复训练,以提高康复治疗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