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代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最终形成和巩固时期,清朝前期是中央政权逐渐实现对西藏强有力统治的重要时期。贯穿康区的川藏大道在中央政权逐步加强对西藏地方控制的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清廷在沟通内地与藏区之间的川藏大道上设立的“塘汛”,有效维护了川藏大道的畅通。唐蕃古道和茶马古道的开辟,以及清代以前历代中央王朝为加强与西藏地方的联系,在入藏道路上的台站设置的探索,都成为清代前期川藏大道上塘汛设置的滥觞。川藏大道成为沟通内地与藏区重要通道有其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原因,也是人类长期探索开发的结果。康熙朝第一次对西藏用兵为川藏大道上“塘汛”的设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之后,随着藏区的稳定,进藏清军大部内撤,运输粮饷的任务减轻,一些塘汛站台也被裁撤。雍正时期,在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以及对“阿尔布巴事件”的善后处理中,清廷又加强了对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地方的驻防,并调整了康区的营汛设置。颇罗鼐在西藏掌权,进藏沿线台站大量裁撤,中央政府对西藏的控制削弱。乾隆朝“珠尔默特那木札勒事件”之后,清廷吸取教训,更加认识到了“塘汛”在维护川藏大道畅通中的作用。乾隆帝历次对康区的用兵都与维护川藏大道的畅通及其设置于川藏大道上的“塘汛”的安全有关。乾隆朝是清廷在川藏大道上的“塘汛”设置制度最终走向完善的时期。清代初期川藏大道形成南北两支线路,北线为商道,南线成为入藏官道。南线共设汛十七处,粮台五处,为清军对西藏和康区的历次用兵提供了有力保障。随着塘汛的设置,大批汉族士兵、商贾进入藏区,在此定居。这些汉人与当地土著居民通婚、共同劳动,促进了汉藏两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和民族间的融合。川藏大道上塘汛的设置为祖国边疆的开发做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