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但是每个地区的发展并不均衡,这与“新古典增长经济学”假说理论相矛盾,使“新古典增长经济学”的权威性受到质疑。而在1990年出现了一门新学科,就是新经济地理学,新经济地理学的创新之处在于它考虑了空间这一概念,从空间角度解释经济发展不均衡或是产业在空间选址布点问题更有说服力。新经济地理学主张,各地区产业发展不均衡是造成区域间差距过大的主要原因,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经验研究表明,南北区域收入差距与劳动力流动两者之间存在内生性关系(Krugman,Baldwin et al.)。因此,人们开始广泛关注经济空间的分布问题,因为不同的空间分布可以被用来衡量不同地区工业发展是否平衡。许多因素都会影响经济空间活动,而交通运输费用不论是在传统区位论或是新经济地理学中都被视作可以改变企业选址布点的重要要素。大多研究表明,交通设施发展了,一个地区的经济活动才会频繁发生,企业的市场行为才会变得活跃,改善某地区的交通设施可以帮助该地区在市场竞争中更有优势。新经济地理学认为,交通运输费用是否会成为区际贸易来往的屏障,取决于产业集中设厂生产带来的好处是否会超过区际贸易往来所引发的沉没成本,如果货物运输费用不构成区际贸易往来的障碍,那么企业就趋向在企业聚集的地区选址设厂,更进一步地发生集聚,企业发生规模经济,并在规模报酬递增的作用下,企业集聚程度会不断增强。但是,随着交通运输成本的逐渐降低,一些学者认为交通基础设施对市场行为的重要性不再显著,这一研究结果发现也得到不少国外的经验研究验证。然而,企业选址作为企业最重要的经济活动之一,企业与市场联系的紧密程度取决于企业与市场之间的距离。而且,进行交通基础设施的研究对于国家制定发展战略方针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所以研究交通基础设施与制造业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必要的。不过,在现有的国内外研究中,大多学者都将运输费用作为研究的主旋律,并没有将交通基础设施具体量化,以此来阐述交通网络对企业选址布点的影响程度,并且忽略了加入空间维度之后的交通基础设施如何对经济空间活动产生影响。所以,忽略空间因素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有失偏颇的,无法准确反映交通与企业在空间选址布点的确切关系。本文引入空间这一维度,从更为完整的角度考察交通基础设施与制造业经济空间活动的关系,先对其进行现状分析,又对其进行理论分析,之后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不同时间段下的交通基础设施对制造业活动布局的影响程度及方向,实证分析了随着时间的流逝,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演变对制造业空间集聚分布的发展影响。本文的研究结论如下:(1)中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制造业聚集程度具有明显的空间依赖性,根据莫兰指数结果可得:制造业集聚水平的空间相互性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加明显;从地区局域莫兰散点图来看,越来越多的省市、自治区的制造业在地理空间上联系越来越紧密,分布形态呈正向相关关系。(2)交通设施水平对制造业在地理集中布点设厂的影响系数为正,说明交通基础设施的改进可以促进制造业在空间上的进一步集中。不过从不同的时间段来看,随着时代的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对制造业经济活动变化影响程度逐渐降低。(3)市场规模、城镇化水平的影响系数显著为正。说明市场范围不断扩大有利于制造企业集中布点设厂生产,形成规模经济。市场容纳程度越高,制造业在选址布点时会更倾向于在空间更进一步集中。同时,城镇化水平越高,表示城镇化进程能够带动当地产业集中发展,城镇化水平越高,产业越有可能获得额外收益。外贸出口依存度的影响系数也为正,说明外贸出口带来的地区间交易的便利能够促进产业集中,积极带动产业空间市场行为。(4)政府支出变量影响系数为负,说明政府支出对制造业在空间布局有分散其布局的作用。可能是因为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刻发展,政府越来越重视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在去产能去杆杠,供给侧改革的宏观背景下,政府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建设,这使得中西部地区发展态势良好,且中西部地区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东部地区企业更倾向将厂房设在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地区,从而改变了制造业向东部富裕地区聚集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