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充分调动人体自我康复能力,达到病变或缺损组织或器官的永久性修复,是当代生物医学科学发展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必须发展出具有仿生结构的替换材料并赋予其诱导组织再生的生物功能。磷酸钙是自然骨的无机组成,不仅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且能和新骨形成化学键性结合,特别是近年来发现的钙磷生物材料可具有骨诱导性,有可能诱导骨组织再生,重建病变或缺损的骨,并实现其永久修复。但Ca-P生物材料是否具有骨诱导性一直存在争议,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对骨诱导机理的解释不够完善。材料植入体内后与宿主的反应首先并通过表面/界面发生,材料的表面/界面及其行为应当与材料的骨诱导性直接相关。本文通过材料表面/界面及其形成、表征的影响因素和与材料生物学性能关系的研究,探讨了材料的表面/界面及其行为与材料骨诱导的关系。 材料与宿主间的相互作用,是涉及许多因素的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为简化研究模型,揭示各主要因素的作用,本文首先通过体外实验,逐个研究了各主要的材料学和生物环境因素对磷酸钙陶瓷表面/界面的形成和表征的影响;进一步通过具有不同表面/界面特征的磷酸钙陶瓷对蛋白质和骨组织细胞黏附和细胞分化、增殖的体外实验,对影响材料生物学性能的表面/界面特征进行了初步探讨;最后,通过体内实验,验证和修正体外实验结果,并通过综合分析得出结论。 体外模拟实验研究发现,在水溶液体系中,几乎所有Ca-P陶瓷通过溶解——沉积反应均可在其表面生成二次结晶的磷灰石层,但形成磷灰石表面层的能力和表征强烈受到材料组成、结构和溶液介质组成的影响。微环境中一定浓度的钙离子、磷酸根离子和碳酸根离子的存在是形成碳酸化羟基磷灰石表面层的必要条件。与此同时,溶液中的CO32-离子及其他Na、Mg等离子亦可随Ca2+、PO43-的沉积进入磷灰石晶格,导致含CO32-等离子的结晶不完善的磷灰石层形成,这种磷灰石层正好与骨磷灰石的组成和结构相对应,通常称之为类骨磷灰石。影响Ca-P材料形成类骨磷灰石层能力的关键因素是材料的溶解性,并与其相组成、多孔结构及显微结构及结晶完整性密切相关。几种多孔磷酸钙陶瓷形成类骨磷灰石层的能力排序为:HA/TCP>烧结不完善的HA>高温烧结的HA,与CaP陶瓷骨诱导能力正好对应。体内外研究亦发现,溶液介质组成及材料组成和结构等因素强烈影响其表面类骨磷灰石层的特征。蛋白质等有机大分子可增进磷灰石晶体成核并抑制其过度生长,所形成的磷灰石层,以蛋白质连接HA微晶构成的网状层为特征,与之对比,在无蛋白质及有机大分子的溶液介质中形成的磷灰石层以片状磷灰石结晶为特点。前者更近于生物矿化的骨的特征。 体外蛋白吸附,骨组织细胞培养及体内实验表明,由结晶不完善的HA微晶和有机大分子参与和调制形成的网状结构的磷灰石层可有效地锚附蛋白、细胞并为细胞分化和增殖以及骨组织形成提供适宜的条件;与之对比,无蛋白质等有机大分子参与形成的片状磷灰石结晶形成的磷灰石层,即使其组成结构类似于骨磷灰石,仍可被蛋臼和细胞识别出为非骨基质。前者表征着与材料生物学性能有关,或有利于增进材料生物学性能,特别是骨诱导性的特征,在此种意义上,准确的类骨磷灰石层可定义为:由蛋白质等有机大分子参与和调制形成的碳酸化的非化学计量的类似网状结构的磷灰石层。 进一步的体内实验研究证明,具有上述特征的类骨磷灰石层的多孔磷酸钙陶瓷及可于体内形成类骨磷灰石层的多孔CaF陶瓷具有明显的诱导成骨作用,反之则不表现出或仅微弱地表现出骨诱导作用。结合以前研究结果,可以得出:具有一定特征的类骨磷灰石层的形成是诱发CaI生物材料骨诱导性的一个必要条件。